考试制·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及第放榜与吏部试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考试制·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及第放榜与吏部试

1.及第放榜、曲江大会与慈恩塔题名

士子参加省试被录取称“及第”,或称登科、登第、擢第,或称折桂、登蟾宫。进士第一名称状元或状头。唐代各科中,以进士及第最为显赫。

进士科放榜后有一系列庆典活动,《国史补》记:“得第谓之第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有司谓之座主,……列名于慈恩塔谓之题名,大宴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每逢曲江大会,举城为之倾动,据记“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钿车珠鞍,栉比而至”,“拣选东床”。是日,皇帝亲临紫云楼,垂帘以观。曲江大会后,还有新科进士赴平康里宿妓的艳风。刘虹在《中国选士制度史》中认为,进士及第后的荣宠,“是一种无言的社会教化,它有益于倡率礼教文事,敦促民间的文化学习”。

2.吏部试

科举常科及第,即取得了科第出身,但想仕进还得通过吏部的铨选考试后,方可脱释平民褐衣穿上官服,故吏部试又称释褐试。而制科考试后则可径直入仕途。刘海峰在《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中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唐代制科举多少具有宋以后殿试的性质。它为后来殿试的确立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据《新唐书·选举志》,吏部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身言书判“四者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甚拙者谓之蓝缕。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翠,中者即授官”。吏部试为入仕的关隘,并非及第士子都能轻易通过此试,如大文学家韩愈于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但三次吏部试均未通过,十年仍为布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