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文学奇葩·《米拉日巴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青藏文化·文学奇葩·《米拉日巴传》

传记文学是藏族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以记述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德”、喇嘛活佛的事迹为主要内容,这些文学常常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并将主人公加以渲染神化。《米拉日巴传》便是最为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品之一。

(1) 产生传记文学的时代背景。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瓦解,藏族社会陷入割据战乱状态,与此同时,藏传佛教分化成许多教派,各个教派与各地封建领主紧密结合,为扩大各自的宗教影响,各派争相宣扬和著书立说。一些教派常将自己教派中有名望有成就的僧人加以神化,撰书奉扬,由此出现了一大批“高僧大德”的人物传记。它是一种非“宗教史”,也非一般“小说”、“传奇”的特殊体裁。它以历史真实人物为题材,以他们一生活动写成的文学作品。除《米拉日巴传》以外,还有《唐东杰布传》《朱巴贡勒传》《布顿大师传》《玛尔巴传》《宗喀巴传》《五世达赖传》《颇罗鼐传》《多仁班智达传》等较为著名。其中,以《米拉日巴传》最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国内已有汉文和蒙文译本,受到高度重视。并且已有日、英、法、德等文字的译本,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2) 《米拉日巴传》的基本内容。《米拉日巴传》的作者是西藏后藏地区的桑吉坚赞(1452—1507)。在作者生活的时代,藏族社会佛教各教派已呈现出“颓废萎靡”之相。为了挽救宗教的衰败局势,宗喀巴(1357—1419)掀起了宗教“改革”活动,创建了格鲁派(黄教)。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各派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稍晚于宗喀巴的噶举派代表人物之一桑吉坚赞也为振兴佛教、光大本派而奔波。他自幼崇敬本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他苦修“得道”后,遍游西藏各地,远到尼泊尔,广收门徒,弘扬佛教。撰写本派创始人马尔巴、米拉日巴、日琼巴等人传记。结果《米拉日巴传》成为传世佳作。

米拉日巴(1040—1123)的家庭本是富户。他七岁时,父亲去世,留下他和母亲、妹妹三人。此时,伯父、姑母趁机侵吞了他们的财产,将其三人赶出家门。从此,生活坎坷、遭遇不幸。后来,米拉日巴学会咒术,将伯父的儿子、媳妇及助恶亲邻共三十五口压死在塌层之下,伯父、姑母仅以身免。米拉日巴又咒降冰雹击毁全村庄稼,算是报了冤仇。事后,他深感造孽,悔恨不及,投奔佛教大师马尔巴求法,以消罪业。等他学得正法,便遁迹山林、潜心修习。终于获得“正果”,即生成佛。又遍游天下,收徒传法。

作者正是通过米拉日巴坎坷凄苦、修法成道的一生,宣扬了“人生是苦海”、“人生无意义”、“出家修佛才是唯一解脱”的佛教厌世思想和唯心主义教义。《米拉日巴传》故事曲折、凄惨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同时,宣扬了“人生苦海”的佛教思想。如当米拉日巴从马尔巴学得密法,返回家乡探视母亲和妹妹时,只见房屋倒塌,母亲死去,肉烂骨枯,妹妹不知下落,于是更觉“轮回世间决无意义”。但是,这幅家破人亡的惨景,却是藏族社会十一二世纪战乱频仍,百姓遭难的历史真实写照。这一点,正是《传记》中的米拉日巴一家的不幸能够引起人们的同情,也是作品能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根本所在。作者通过对米拉日巴母子不幸生活遭遇的描写,揭露了阶级社会里强者欺侮弱者,靠坑蒙拐骗、巧取豪夺而发家致富的无耻行径和凶恶嘴脸。而作者所记述的米拉日巴报仇雪恨的故事,却反映了贫弱者的反抗斗争精神,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憎和愿望,因而,赋予了这部作品以强烈的人民性。米拉日巴那种自我折磨的苦行僧式的做法并不可取,但是,他那种为了实现目标(求学)而进行的忍辱负重、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却是值得赞赏的。米拉日巴的形象,在历史上曾成为许多佛教徒、学者们学习的典范,他们身体力行,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3) 艺术成就。《米拉日巴传》书分三大部分:米拉日巴家产被夺遭受苦难;投师学咒,报仇雪恨;悔罪学法,修成“正果”,收徒传法。全书布局错落、忽起忽伏、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米拉日巴传》采用师(米拉日巴)徒(日琼巴)问答、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这种“问答式”显然受佛经文学的影响。《米拉日巴传》是散文体,中间插入一些歌词。语言朴实,生动流畅。特别是对民间语言(接近当时的口语)的使用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在描写人物性格上,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功。在同类作品中,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显示了作者较好的文学才华,这部作品在藏族文学史中闪耀着光芒。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