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近年来音韵学研究进展·对上古音的研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音韵学·近年来音韵学研究进展·对上古音的研究

1958年王力《汉语史稿》(上册)提出一个韵部一个主要元音的看法,同时提出以i替代前人构拟的辅音韵尾-d,以零韵尾和元音韵尾-u代替辅音韵尾-k,从而大大简化了上古音系中的主要元音和辅音韵尾的数目。1958年王力的《诗经韵读》、《楚辞韵读》,提出《诗经》时代古韵为29部、战国时代分为30部的看法。

1984年严学宭的《周秦古音结构体系(稿)》一文,构拟出234个复辅音声母。喻世长的《用谐声关系拟测上古声母系统》、《上古韵母的剖析和拟音》,主张上古阴声韵没有塞辅音韵尾,支持了王力先生的观点。

另外,1956年李荣的《从现代方言论古群母有一、二、四等》,1984年何九盈、陈复华的《古韵三十部归字总论》,张永言的《关于上古汉语的送气流音声母》,邵荣芬的《试论上古音中的常船两声母》等论文都对上古音的个别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较有针对性的对上古音两汉阶段的研究有较重要的进展。1958年罗常培、周祖谟的《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一书,对两汉时期的韵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从而揭示了周秦韵部在两汉时期发展演变的具体情况。1982年、1983年邵荣芬的《古韵鱼侯两部在后汉时期的演变》和《古韵鱼侯两部在前汉时期的分合》两文,提出鱼侯两部在汉代各自独立的事实,从而纠正了罗常培、周祖谟所作的两汉时期鱼侯两部已经合并的结论。1984年俞敏的《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一文,提出上古入声具有浊塞音韵尾、后汉平声是高调、去声是低调等看法。1983年邵荣芬的《古韵幽宵两部在后汉时期的演变》一文,提出古韵幽宵鱼侯四部后汉中期以后已经变成了中古遇效流三摄的观点。1984年王显的《古韵阳部到汉代所起的变化》一文,认为后汉时期阳部的二等字仍保留不变,而三等字已变入耕部。

综上所述,音韵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一部分,作为中国国学的一部分,它的研究历史尽管步履维艰,但却步步留下坚实的脚印。音韵学研究的发展是植根于肥沃的中国文化土壤中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