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国主义教育与体育
军国民主义教育,是西方国家在“尊君”、“爱国”口号下,强制青少年和国民接受军训的一种反动教育。它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从日本传入中国。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随后又于1903年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两个官立法定文件,把军国民主义教育具体实施,规定“宜以兵式体操为主”并开“兵学”课程。于是,全国各地学堂开设兵式体操课,因师资缺之,也没有象样的教材,便只得喊起“立正”、“稍息”、“托枪”、“开步走”来。体育变得枯燥无味!
1912年民国成立,蔡元培任教育部长,仍主张军国民教育,提出“兵式体操,无宜注重”。
1915年袁世凯也以“卫国”为名,提倡“尚武”,实行“兵式体操”教学。
因而“兵操”一时就与“体育”划了个等号。当时之兵操,内容枯燥、单调、呆板,不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而任教者多是“目不识丁、口不言文,其品其性、一无可取”的“兵弁”。又怎能推动体育的发展呢!
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居然延续了二十多年,直到“五四”运动后才逐渐被结束。
兵操之定为体育教学内容,以兵操军训代替体育教育,给体育留下了历史的缺欠,必然使之走上“单一目的”和军事化的狭窄途经。然而,这一历史教训,并不是其后不可能重演的,“文革”期间一度提起“体育革命”来,便又蹈复辙地把体育与军训等同起来,闹了许多笑话。
但愿今后这笑话不要再出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