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弄巧成拙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刘晔弄巧成拙

侍中刘晔深得魏明帝曹叡器重。明帝于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欲伐蜀,当朝群臣都认为不可,刘晔入朝与明帝商议时说可以,出来与群臣却说不可。刘晔有胆智,言蜀可伐与不可伐,皆有胜负之形,皆可动人之听。

中领军杨暨,也是明帝所亲重的大臣,对伐蜀持否定态度最坚决,每次从朝内出来与刘晔商议,刘都讲不能伐蜀的意见。后来杨面谏魏明帝,明帝讥笑杨是一介书生,不懂用兵的谋略,杨回答说自己的意见虽不足以采纳,然刘侍中意见却不可置之不理,明帝说刘晔与自己不谋而合,可以伐蜀,杨不信,便招刘晔当面对质,明帝问刘晔,刘一言不发。尔后,刘晔单独面见明帝,责备明帝说:“伐蜀是重大的谋略,我听说这样重大的机密以后,一直担心恶梦中会泄漏而得罪,更哪敢向别人说呢?兵不厌诈,未发兵之前,不厌其密,陛下显然已泄露,恐怕敌国已听说了。”于是明帝很感激他。刘晔出朝又责备杨暨:“垂钓者钓中大鱼时,必须随之纵之,到可以制服之际方可往上牵,这样定能成功,对待帝王,就不仅象对待大鱼了,你虽然正直忠诚,可是计谋却不足以采纳,不能不深思啊!”杨暨也很感激他。

后来有人对明帝说刘晔不是尽忠之人,只不过善于暗察帝王的心思而趋奉附合,并请明帝试与刘晔商议时,皆以反意来问,若回答与所问相反,则可说刘与帝王心意合一,若每次回答都一致,则刘晔的用心必暴露无遗了。

明帝照此试验,果不其然。从此疏远了他。于是刘晔发了狂,终忧郁而死。

由此我们可顿悟,巧诈不如拙诚,如果刘晔诚实忠直,凭他的明智权计,肯定会功名卓著,然而他却看风使舵,如墙上之草泯灭了忠直的人格,从而失去了明帝的亲宠,也失去了在群臣中的威信。为世人所不齿,岂不惜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