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身败高平陵
公元249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大将军曹爽带领魏国的小皇帝曹芳从洛阳出发,去高平陵祭扫魏明帝的陵墓,随行的有曹爽的弟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等亲信。太傅司马懿利用曹爽兄弟不在洛阳的机会,发动兵变,关闭洛阳城门,占领军器库等战略要地,然后率领大军追赶至洛水浮桥。曹爽在司马懿的威逼、诱骗之下,被迫投降。回到洛阳之后,司马懿以叛逆罪诛杀了曹爽兄弟和尚书何晏、邓飏、丁谧、大司农桓范及李胜、毕轨等人,并灭其三族。
九年前,曹爽、司马懿受魏明帝临终所托,共同辅佐魏帝曹芳。曹爽为了独揽大权,扶植亲信势力,重用当时的清谈之士何晏、邓飏、丁谧、毕轨等人,在他们的策划下,诏令司马懿为太傅,明升暗降,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随即称病,闭门不出。
曹爽等人自以为大权在握,尽日寻欢作乐,排斥异己,对司马懿逐渐放松警觉。祭扫高平陵之前,曹爽仅派李胜去探视司马懿的虚实,司马懿将计就计,佯装病入膏肓,卧床不起,进一步麻痹曹爽。曹爽果然以为司马懿死在旦夕,于是便放心大胆,倾城而出。当时有人建议曹爽留一部分军队驻守洛阳,以防有人乘此机会关闭城门,发动兵变。曹爽却怒斥道:“谁敢?!”
司马懿在洛阳城内发动兵变之后,派军队追至洛水浮桥,同曹爽率领的祭扫陵墓的大队人马隔河对峙。从洛阳城里偷跑出来的、曹爽的亲信大司农桓范,向曹爽献计,要曹爽挟持魏帝曹芳去许昌城,命令全国的军队讨伐司马懿。桓范认为,曹爽完全有可能打回洛阳,消灭司马懿。但是曹爽犹豫、彷徨,不敢下此决心;司马懿摸准了曹爽贪生怕死,追求安稳日子的心理,指着洛水河发誓:只要曹爽交出权力,就保证曹爽的生命安全。曹爽接受了司马懿的条件,终于投降。
但老奸巨滑的司马懿一旦控制了局势,掌握政权;便翻脸食言,将曹爽等人剪草除根,一网打尽。
高平陵事变是曹魏政权向司马氏的晋政权嬗变的开始,曹爽葬送掉了自曹操以来所开创的曹氏天下;曹爽等人的身败人亡是他们崇尚清谈、追求浮华的结果。曹爽重用的亲信大臣何晏、丁谧、桓范、毕轨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清谈家,他们潜心研究老、庄、《易经》,对当时严峻的社会现实则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复杂、尖锐的权力斗争中冲昏头脑;平时夸夸其谈,遇事则不知所措,当然不是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权力斗争经验的司马懿的对手。高平陵事变清楚地表明:脱离社会实际的研究和清谈不仅无用,而且害人害己,毫无可取之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