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掀起了一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一时间,大批青年学生打起背包,奔赴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海南岛和全国广大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整个“文革”中,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达到1623万,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都是历史上空前的。它被融进了那场“文化大革命”,成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无可否认,广大知识青年是怀着一颗“革命到底”的雄心,以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投入到这场运动的。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这场运动,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而是造成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上山下乡是在不正常历史条件下的错误决定。“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急剧恶化,大批中学生就业成为一个严重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不顾各地具体情况,“以大批判开路”,动员城市青年到农村去,并以此作为“革命”、“不革命”或“反革命”的标准。这就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思想水平,加剧了人们的心理的不平衡,造成了很多人被迫下乡的局面。

其次,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加重了“文革”造成的“人才断代”。“文革”中,大学停止招生,一大批求知欲望强烈的中学生走向了农村,使我国各种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断代”。这就拉大了我国与科学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

再次,上山下乡运动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全国1600多万知识青年下乡,国家和各级政府花费了100多亿元的安置费。而且,中国农村缺少的不是劳动力,而是科学技术,知识青年基本上是被当作劳动力来使用的,这样,就加剧了劳动力的剩余,减少了农民的收入。1979年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又形成了一个就业高峰,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最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没有达到消灭三大差别的目的,反而给知识青年在思想、文化和生活上带来了许多不幸。在与农民接触的过程中,知识青年确实感到了三大差别的存在。但这种强行拉平的办法,又造成了知识青年文化上的贫困,其中不少人失去了生活的热情,造成了信仰危机。当然,这些挫折成为他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投身改革的动力,但在当时产生的负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否定“文革”中的上山下乡运动,并不是要否定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的必要性。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落后地区迫切需要有文化科学知识的青年投身于那里的建设事业。但这需要全面规划和采取适当的政策,而不能采取“一窝蜂”的方式,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