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的断层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代音乐的断层

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以后,中国古代音乐史经历了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和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产生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在于社会生活因经济的、政治的原因而发生的剧烈变革。在这三大历史阶段之间,以及它们和现代音乐之间,中国音乐也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出现了三次严重的断层和传统音乐的失传现象。

先秦乐舞阶段的钟磬乐,随着乐师附属于宫廷、乐工技艺家族相传的奴隶制的消亡而被历史埋葬。汉初企图收拾这个乐种时,世代为乐官的制氏家族已经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了。至于今人,也只能从曾候乙大墓全套乐器的辉煌场景中去追思钟磬乐的效果了。

歌舞伎乐由“相和大曲”至“清商乐”、“隋唐俗乐大曲”,得到了宫廷、豪门贵族与士族大庄园主的保护和扶持。但在藩镇战乱和唐末农民起义中,歌舞伎乐的恩主们丧失了统治地位和骄奢的生活,使得伎乐艺人散落民间走向庙会和市井。盛唐的歌舞伎乐,即“俗乐二十八调”音乐,在五代时已因俗乐调的不得真传而名、实混乱。五代至宋初虽还有些高官养着伎乐班子,但其规模已不能和盛唐相比。尽管他们的演奏中甚至还有超过前代的片断珍品,但歌舞伎乐的时代已再不能重现了。今天,“二十八调”理论已成为学者们各存其说的疑难问题了。

近世俗乐具有代表性的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时调小曲,因其戏剧性、情节性和生活气息等因素而拥有了更广阔的听众。同时,传承的渠道也因此发展得更为多样。但19世纪中叶以来,晚清宫廷已无力维持戏曲班社的培养训练而改为“内廷供奉”制度,这标志着戏曲音乐转向了商业化的发展过程已不可逆转。这使得班社活动从传习什么到艺术抉择发生了根本变化,导致了地方戏曲的兴起和若干古老声腔的逐渐消失。今天,我们根据古代曲谱演唱元代散曲或宋代“唱赚”时,由于并非出自直接传授,已只能按照昆曲的吐字行腔习惯来臆造它的“古代”面目了。总之,多种非商业化的戏曲社团、音乐集会以及音乐世家或残存的“乐户”,作为传统音乐的载体都已随着社会变动而消亡在第三次断层之中。

可见,尽管古代音乐中的许多成份能以原始面目流传下来,但中国音乐历史各个阶段中作为代表性的高峰状态的音乐,并不能常有保持原貌的幸运,甚至还很容易被埋葬在时代的断层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千古遗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