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养天下为己任,以“汉奸”之名而被诬
刘鹗在他的《老残游记·序》里,有这样一段话:“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考察他的《老残游记》也可以看出,虽然他对当时清王朝的腐败统治有些不满,然而作品中却处处流露着一种力挽狂澜、企图补天的雄心,他想通过改革和变法,来改变中国的贫弱境地,使中国重新成为一个文明昌盛的国家。
他早年曾经主张用“束水攻沙”的方法来治理黄河,以解除黄河两岸人民的疾苦。但他的这种方法未被采纳。后来,他在英国开办的商福公司中任华人经理,主张兴办实业,富国强民,在筹采山西矿产时,提出了“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归我。如是,则彼利在一时 ,而我之利在百世矣”的主张,这种主张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但由于刘鹗在担任经理的前后,生活豪华,挥金如土,便有人指责他接受了外商的贿赂和收买,因而被目为“汉奸”。而其实,在处理山西矿产时,刘鹗为了维护国民权益,三次要求修改协议,而最终惹怒外商而被解聘。英商从刘鹗这没有得到的利益,后来通过贿赂从总理衙门得到了部分的让步。只是刘鹗被误扣的“汉奸”帽子一直没有摘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由于交通梗阻,粮运断绝,京津一带发生严重饥荒,“走则无资,留则无食”。刘鹗听说这种情况.遂自告奋勇,主动捐凑银两,组成救济会,并冒着生命危险化装进入北京。当时俄军占领了清政府的国家粮仓,他们不吃米,准备烧掉,刘鹗遂以贱价从俄军手中把米买出,然后再平粜卖给老百姓,解决了北京居民的粮荒问题。然而,这样一桩救济百姓的义举,到了清政府那里,又成了定刘鹗“汉奸”之名的有力“证据”。以至后来把他发配至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并在到达贬所的第二年便过早的谢世了。
考察刘鹗的作品和为人,虽然他在思想上有所局限,如反对农民起义、农民革命,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等等。然而他“以养天下为己任”的一番爱国之心,却还是不容怀疑的,而他最终以“汉奸”之名而被发配,以至过早的死亡的悲剧,却值得我们深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