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名招祸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莽改名招祸

中国是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在其长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族有过许多友好交往的时期,这是值得颂扬的,也发生过多次战争,其中有的是必要的,有的是应加以谴责的。汉武帝以后,汉朝与四方少数族和平相处,友好交往,但王莽篡汉后破坏了这一局面。

王莽在民族关系问题上,承继儒家“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对少数族采取蔑视,甚至污辱政策,他认为“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夷狄称王是“违于古典,缪于一统”,必须更改名号。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派钦差大臣前往少数族地区,改名号、换印信,制造事端,挑起边衅。东北到玄菟、乐浪、高句丽、夫余,南过缴外诸蛮,历益州,把句町王改为侯。到西域,把三十多个国的王也一律降为侯。到匈奴,收回汉朝授予单于的印,换成新朝的印,但把原来的“玺”改成了“章”。单于对此很不高兴,执意索要汉朝旧印,王莽的使者当场将旧印椎得粉碎。单于大怒,发兵进犯汉边郡,开始了新朝与匈奴之间连年的战争。而那些从王被贬为侯的西南和西域少数族首领,也先后发表声明,宣布脱离新朝藩属地位,并乘隙骚扰边地,新朝四方均陷入战争之中。

照说王莽应吸取教训,修正民族政策,但他一意孤行,变本加利。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对匈奴单于施加新的污辱:把“匈奴”改为“降奴”,把“单于”改为“服于。”同时集结大批军队,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王莽六路出兵,战线东西绵延三千多里。为进行这场战争,共募天下囚徙、丁男、甲卒三十万,又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需。南起江淮,北至战争前线,督军的使者,应征的军士,运粮的役夫,络绎不绝于途。先到达的屯留边境,等待后来者,屯留等待中大肆抢掠,给边地人民带来巨大灾祸。内地则催夫催粮,使不少人破产流亡,开始了武装反抗。对匈奴的战争,还未开始,边地和内郡都先乱了起来。在与匈奴作战的同时,东北、西南、西域的战争也持续不断。这些战争打了十多年,基本与王莽的新朝相始终。战争征发,民不堪命,父子青壮死于前线,妇女老弱辗转沟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同时激化,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王莽给匈奴等少数族首领改名号,换印信,纯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文字游戏,但却刺激了少数族的感情,破坏了相互之间的关系,酿成了连年的民族战争,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加速了新朝的灭亡。清人王夫之说:“莽之召乱,自伐匈奴始,欺天罔人,而疲敝中国,祸必于此而发”。这是颇有见地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