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茧纸入昭陵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兰亭茧纸入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曾亲自为《晋书》作《王羲之传论》,极力推崇五书。他不惜重金,广搜天下羲之遗墨,前后共得大王真迹三千六百幅,以一丈二尺装成一轴,时时观赏,心摹手追,乐此不疲。虽然世间王书几乎被他搜罗殆尽,但唯独缺少王书珍品《兰亭序》。这幅由鼠须笔、蚕茧纸书成的名帖是王羲之当年在兰亭修禊宴饮时的神来之笔,日后虽重写数本,均不及原稿,因此自己也极为珍视,交与子孙珍藏,传至七世孙陈代书家智永时,因他在吴兴永欣寺出家为僧,没有后代,便传给弟子辩才。辩才在屋梁上凿暗槛收藏,秘不示人。太宗经过仔细推究,断定《兰亭序》在辩才手中,三次召他查询,辩才均谎称不知。于是,太宗便采纳尚书右仆射房玄龄的计策,派监察御史萧翼伪装成商人与辩才交往,逐步取得了他的信任,用自己所带的内府中的王书真迹引出辩才手中的《兰亭序》,然后乘隙窃走。太宗得帖后,欣喜万分,放在座位旁早晚观赏把玩。又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四人各拓摹数本,赐给太子,诸王及近臣。由于他的偏爱与大力提倡,一时间朝野上下,学王成风。除了辗转摹写之外,另创集王字刻碑新法。从此,神机流逸、遒媚缠绵的五氏书风便笼罩书坛。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太宗病卧玉华宫含风殿,临终前对高宗李治提出以《兰亭序》殉葬的要求。高宗遵其遗愿,用玉匣盛装真迹随葬于昭陵之中。以后,《兰亭序》真迹便永绝人世,后人只能从唐人摹副本去想见真迹的丰采了。对真迹的来龙去脉、传本的谱系真伪,千百年来人们聚讼不已,甚而在清末还有人否定《兰亭》为羲之所书。此疑案由于真迹沉寂地下至今悬而无决。

李世民以书家慧眼,首先认识到王书特殊的艺术价值,又依靠帝王之尊,将其推至“书圣”宝座,使羲之声名显彰、书艺光大,故功垂后世。但他同样以帝王之尊,将绝世珍品《兰亭序》攫为己有,乃至殉葬昭陵、毁迹人间,以了其个人生死不渝的翰墨因缘,其罪责亦为千夫所指。《兰亭序》的遭遇说明,爱可兴物,亦可毁物,是是非非,关键在于爱的重点。如果私欲迷乱理智,便会适得其反,对此,权柄在手者尤不可不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