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不言,为罪愈大
贡禹是西汉后期有名的大儒,以通晓儒经,洁身行事而闻名于世。汉元帝是以好儒而著称的封建皇帝,即位后,立即起用一批儒生,其中贡禹就是主要的一个。元帝先征其为谏大夫,不久又升为光禄大夫,后终于位列三公为御史大夫。元帝认为贡禹“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经常虚心问以政事,禹贡先后数十次上书言得失。这些上书均是劝元帝要节俭。他盛赞古代的帝王宫室有制,使民有节,汉初的几代皇帝也是循古节俭,抨击汉中叶以来统治者的奢侈,建议元帝“仿古以自节”,减少舆服器物的三分之二,后宫择贤者留二十人,余皆遣归,厩马不要过数十匹,减少苑囿分给贫民耕种,减轻人头税,免官奴婢为庶民,罢郡国庙等等。这些建议元帝多采纳,有些虽没采纳,也甚嘉其意。
西汉的历史,一般均以宣帝与元帝之间为中、晚期的界线,宣帝是著名的中兴之主,元帝以后是西汉的衰亡时期。元帝被许多人认定是西汉的“基祸”之主,这虽不公平,但汉元帝确是一位仁弱无能的皇帝,其无能突出表现在用人上。宣帝晚年,遗诏外戚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太子少傅周勘三人共同辅佐元帝。萧望之有宰相之才,元帝对其十分敬重,与周勘、刘更生、金敞等四人,共同劝导元帝,仿古改革。史高因系外戚,官居首辅,但才略疏浅,在朝中作用反不如萧望之等,遂生嫌怨,别求党援,与久典机枢、明习文法的中书宦官弘恭、石显联合起来,同萧望之等人作对,在朝中成为形同水火的两派政治势力。萧望之等人是较有卓识的政治家,而史高、弘恭、石显则是一帮自私狠毒的势利小人,元帝虽然赞同萧望之等人,但仁弱寡断、不敢斥逐史高、恭、显一伙,反而使史高等人的阴谋诡计得逞,打败了萧望之一派,萧望之等人或自杀、或被杀,元帝朝成了宦官专权的天下。
元帝仁而好儒,易于节俭,但弱而无能,难于用人。而用人乃是评论君主优劣的头等要事。贡禹身为名儒贤士、官拜御史大夫,对元帝朝中的这一场派别争斗,不会不明是非曲直,对元帝在用人大事上的昏庸糊涂也不会看不清,但当元帝向他虚心请教时,他却对元帝所易、避其所难,完全没有劝元帝斥逐弘恭、石显,支持萧望之等人的话。如果贡禹真的是看不清元帝朝大患所在,那他就不配称“贤”;如果看清了却不言,为罪愈大。
汉元帝一生虽恭行节俭,减民负担,但不能用贤黜奸,朝政混乱,终于使他不能跻身于有为帝王之行列,只能与庸主为伍。贡禹表面看虽是屡上谏书的忠臣,实质上却是明哲保身的罪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