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自知之明”还不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仅有“自知之明”还不够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初即位时,根据群臣援立之功的大小,准备任命鲍叔牙为上卿,主持国政。鲍叔牙坚辞不就。他坦率地说:自己不过是“小心敬慎,循礼守法”的“具臣”,即“聊备其数的大臣”,而“非治国家之才”。同时,他积极举荐自己的好友管仲,说此人乃“王佐之才”,自己在五个重要方面都不如他。这时的鲍叔牙表现了可贵的“自知之明。”

由于鲍叔牙的举荐和齐桓公的不计前嫌,曾经箭射桓公,欲置其死的管仲居然当上齐国的相国,并长期执政,始终受到信任。管仲临终前,齐桓公到病榻边看望,同时,就鲍叔牙可否继任其职一事征求意见。管仲认为:鲍叔牙确实是个君子,但不可以“为政”。有人把此话传给鲍叔牙,妄图挑起他对管仲的不满,以便从中渔利。但鲍叔牙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气恼、不平和失望。他认为管仲不愧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完全正确。这时的鲍叔牙再次表现了可贵的“自知之明”。

管仲死后不久,因他同意而继任其职的另一位大臣也死了。齐桓公又把鲍叔牙视为相国一职的唯一侯选人。这时的鲍叔牙,虽然又指出了自己不可以“为政”的短处,第三次表现了可贵的“自知之明”,却因齐桓公的态度诚恳,难于拒绝,只好违心地接受了任命。

事实证明,鲍叔牙确实没有“为政”的能力。齐桓公身边有两个深受宠爱的奸佞小人——易牙和竖刁。管仲“为政”时,他们不敢也难以兴风作浪,齐国没有因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走向强大的步伐:而当鲍叔牙“为政”时,他们却能够恃宠邀权,结党营私,不但把鲍叔牙气死了,而且把齐国逐步引入了内乱的深渊,从强盛走向衰微。当然,易牙、竖刁等小人得势,首先要怪齐桓公善恶不分,但若论到鲍叔牙的责任,归根到底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担任了相国的职务。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仅有“自知之明”还不够。必须在这个前提下,对于自己力所不及的事,坚决不做,永远不做。只有这样,“自知之明”才有意义,才是真正可贵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