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叟行·[清]蒲松龄》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蒲松龄

生无逢世才,一拙心所安。

我自有故步。无须羡邯郸。

世好新奇矜聚鹬,我惟古钝仍峨冠。

古道不应遂泯没,自有知己与我同咸酸。

何况世态原无定,安能俯仰随人为悲欢!

君不见,衣服妍媸随时眼,我欲学长世已短!

拙叟,愚拙的老人,行,乐府和古诗的一种体裁。《聊斋诗集》将这首诗编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诗人此时已是61岁的老人,故以“叟”自称。这是诗人的一首言志诗。在诗中,他明白无误地陈述了自己的为人之道,愤语迭出,傲骨铮铮,反映了他倔强耿直的性格和不肯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历来是研究作者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资料之一。诗中“我自有故步,无须羡邯郸”和“何况世态原无定,安能俯仰随人为悲欢”等句,颇富哲理,不仅表达了作者的心志,也能给人以启迪。

这首诗歌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六句表达自己安作“拙叟”的坚定意志,后六句说明自己为什么不肯随人俯仰的原因。

作品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傲骨和正气:“生无逢世才,一拙心所安。”前句是诗人的愤激之辞,也就是牢骚话。“逢世才。”,即适应社会所需要的才能。诗人的学识和才能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又说“无才”呢?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他确实有才,却不被统治者所赏识,即不“逢世”;二是他不会巧言令色、随波逐流,确无钻营之“才”——这也就是他的“拙”。后句则表示:他将就这样一拙到底,心定志坚,决不变更。这便是“安”。接着,诗歌又以“有故步”与“羡邯郸”、“矜聚鹬”与“仍峨冠”作对比性选择,进一步强调和突出这个“安”字。“羡邯郸”用“邯郸学步”的典故,指盲目羡慕和仿效别人。“故步”是固有的步伐,引申为一贯所走的道路。“矜聚鹬”,就是以集鹬鸟之毛做帽为奇为荣;“仍峨冠”是仍旧戴着古代士大夫所戴的那种高冠。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我自有我自己认定的道路,有自己一贯为人处世的准则,决不去追新猎奇,盲目从众,羡慕和仿效别人的所作所为。蒲松龄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都很差,“易面目以图荣显”的投机者很多,而诗人却决不肯同流合污,表现了坚持操守的崇高品质,这是非常可贵的。一个人只有坚定自己的立场和信念,不为世风所撼,不为势利所动,才能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我自有故步,无须羡邯郸”,应该是我们做人的座右铭。

诗人之所以不肯随波逐流,坚守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决不是保守僵化,固执己见,而是以对社会的理性认识为基础的,这就是作品的后半部分所陈述的内容。概括起来说,是两点:一是“古道不应遂泯没,自有知己与我同咸酸”——过去的那些良好的道德风尚决不会就这样湮没、消失,必定还会再次得到恢复和发扬;社会上也不乏理解我的知己之人,他们会有同我一样的人生志趣和爱好。正是出于这样的信念,所以诗人能够坚定不移,安为“拙叟”。二是退一步讲,即使“古道”将没,世无知己,他也不肯见风使舵,因为“世态”(即社会风尚)的变化本来就没有什么定准,即如穿衣而言,其美与丑的评价,完全是由人们时下的眼光决定的,若要跟着学,则今日之所尚者即为明日之所弃,变化极快,学不胜学。因此,一个人立身于世,岂能没有自己的原则立场,随人俯仰?岂能没有自己的人格尊严,随人悲欢?如果说,诗人的社会信念早已为事实所粉碎,后来一直未能实现,那么,他在八面来风、变化不定的不良风气面前岿然屹立、毫不动摇的坚定操守,也早已为历史所确认,乃是后人的楷模。当人们面对变化莫测的不良风气而迷惑不解时,当人们面对起伏不定的社会思潮而艰于跋涉时,应记得蒲留仙的这句名言:“何况世态原无定,安能俯仰随人为悲欢!”

理直气壮,情烈辞刚,是这首诗最为显著的特点。作者在淋漓酣畅的议论中,传达自己的心志,畅抒自己的情怀,慷慨无忌,情理横溢。这样的艺术效果,与作品的体裁关系至为密切。由于它用了古诗的歌行体,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许多严格限制,可以按理之所需和情之所至,自由地组织长短不一的句式,运用较为宽松的韵律,充分地说理抒情。这种视内容而定形式的做法,是蒲诗创作的一条成功的经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