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清]俞樾》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俞樾

路当平处能持重,势到穷时妙转移;

只惜功多人不见,艰难唯有后人知。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德清(今浙江德清县)人,清末经学家兼诗人。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提督河南学政。罢官后,侨居苏州,专心研究经学。

这首诗是诗人《舟中三君子诗》中的第一首。“舟中三君子”,系指舵、篙、纤。《舵》是借船行时舵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任何人在遇到艰难险阻时,要象舵一样拨正航向,劈波山,穿浪谷,向前驶行,哲理蕴藉,给人启迪。

“路当平处能持重,势到穷时妙转移”,这开头的两句诗,意谓: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舵能使船身持重平稳,到了水路阻隔时,它能巧妙地转向相通之处,如履坦途。这就将舵的功能作了充分的强调。没有舵,船是无法航行的,不承认舵的作用,那就是不承认客观规律。“只惜功多人不见,艰难唯有后人知”,这三、四两句诗说的是:舵的作用是在水下发挥的,人们往往看不见,它的艰难程度只有船后的舵手才知晓。人们只知道船随浩荡的水势前进,却不知道舵的潜在功能,它不炫耀“功多”,默默地承担起助船劈波斩浪的任务。遇到困难和挫折,仍不改原来的志向,只有这样做人,才堪称是一位君子,所谓“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就是这个意思。舵,是称得上舟中君子的。它不离航线,越暗礁、过险滩,奋发前行。拿出舵的精神来,我们有什么障碍不能冲破呢?

人在《舟中三君子诗》的自序中说:“三君子者,舵也、篙也、纤也。一之不具,则无以行。余嘉其为用不同,而同力以济,有君子之德,为赋三君子诗。若帆之功,出于天幸,正如小人因时立功,或有过于君子,时去即委之去矣,故不列云。”舵、篙、纤三者,都在为船行各司其职,也就是说都在发挥各自的作用,就因为它们互相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告诫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主要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要靠相关的外力的帮助。不过,我们却不能像帆那样图省力,没有天风,它是显不出“功”的,而这种“功”却不属于自己。有了困难和挫折,等待别人来相助,是不足取的。为人要学舵而不可学帆,接受这样的哲学道理,是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