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诗文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鹧鸪天》言情赠友诗歌

骑鹤峰前第一人,不应著意怨王孙。当时艳态题诗处,好在香痕与泪痕。调雁柱,引蛾颦,绿窗弦索合筝秦。 砌台歌舞阳春后, 明月朱扉几断魂?

人们在痛苦失意或重返旧地、重睹故物时,往往总喜欢追忆过去,用美好的往事来求得自身的解脱。这首词就是诗人为曾被自己热烈追求过的歌女而作的,也是对幻灭了的过去美梦的回忆。

词分上下片。上片写歌女的美貌和自己的痴情。“骑鹤峰前第一人”,首句便以王子晋为喻,形容她仿佛骑鹤的仙子,风度翩翩,十分美貌,人间无双,天下第一。高度地赞美了这位歌女,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她的热爱之情。然而以仙人为喻,却又暗示着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的命运。所以紧接着第二句“不应著意怨王孙”,便明白地展现出不幸的结果: 她不应当有意唤起我的痴情而又使我怨恨终生。“著意”即用意、有意。说歌女有意,实际上是暗示诗人多情、诗人有意。“怨”字特妙,“怨”即爱,“怨王孙”是说她使王孙,即诗人产生了爱的感情,爱极而不能实现,故生怨。笔意转折,摇曳多姿,波澜起伏,语短情长,的确是难得的生花之笔。接着三、四句抒写重返旧地时的心情。“当时艳态题诗处”好在香痕与泪痕。”如今重返旧地,当时艳丽多姿的佳人已不复再见,过去题诗的地方,也只有墨香的痕迹与泪水的痕迹了。“当时”二字引起过去的追忆,“好在”二字面对现实的情景。“艳态题诗”突出过去的亲昵友好,暗寓今日的凄凉冷落,为下文的“香痕”、“泪痕”伏笔;“香痕”、“泪痕”相重,写出今日遗迹犹存,而佳人不在,暗含对过去情谊的留恋怀念,呼应前文的“艳态题诗”。这两句强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相思怀念的主题。下片则具体描写往日相亲相恋的动人情景。“调雁柱,引蛾颦,绿窗弦索合筝秦。”调好筝柱, 眉颦紧蹙, 愁思入怀, 绿纱窗内秦筝相合, 弦索齐鸣,响起了美妙的音乐。“调”描写动作,“引”显示情态,“合”突出场面,几个动词的连用,画龙点睛,生动传神,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诗人与歌女当时歌舞欢乐、相亲相爱的情景。然而 “砌台歌舞阳春后,明月朱扉几断魂” ?高台之上,阳春和寡,歌残舞散,人去楼空,唯有明月高照,朱扉漫卷,各自留下了刻骨的相思。“几断魂”形容愁思郁结,难以排解,惆怅失意之情跃然纸上,凝于笔端,感人至深。

这首词多用典故而不露痕迹,句多转折而诗意含蓄,用回忆追叙的手法使情真意切。整首词凄迷蕴藉,苍秀含婉,风格独特,诚如元遗山所说: “参涪翁而得法者也。”颇近黄庭坚的风格。

注释

①《云笈七签》云: “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间,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 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②著意,着意,用心。《楚辞·九辩》 “惟著意而得之。”洪兴祖曰: “著,明也,立也,定也。 ”王孙, 贵族子弟。③雁柱, 筝柱斜列如雁阵, 故名雁柱。 ④弦索合筝秦, 指筝秦两种乐器的合奏。⑤砌台, 古代王侯家所建的登临观赏之台。 阳春, 古歌曲 名。宋玉《对楚王问》: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