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青山》清、近代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士禛《青山》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王士禛

晨雨过青山,漠漠寒烟织。

不见秣陵城,坐爱秋江色。

题目“青山”,指今南京市东南的青龙山。诗中提到的“秣陵城”,即古时的秣陵县城,故址也在南京市内。作者在《香祖笔记》里称,这首诗是他“少时在扬州”写的。据《自撰年谱》,诗人二十七岁走马就任扬州府推官的第二年(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因公事去过金陵。本诗可能就是这一年的作品。

这虽是一首小诗,但作者却颇以此自豪。他在《香祖笔记》里得意地说,此诗是“一时伫兴之言,知味外味者,当自得之”。全诗写景:诗中描写早晨秋雨之后,青龙山一带雾气弥漫,诗人的视线被密密织就的“寒烟”的帷幕遮住了,他不见居人不见城,于是坐下来观赏秋江的景色。王渔洋自许的“味外味”究竟指的什么?创作此诗的当年,诗人编选唐人五七言绝句为《神韵集》(已佚),其“神韵说”开始形成。所谓“味外味”,就是指微妙而超诣的情趣(“神”),含蓄而深长的意味(“韵”)。作为其诗论的体现者,尽管是小诗一首,渔洋自然也要珍爱的。这和他把同时作于扬州任上的小词《浣溪沙·红桥》视为得意之作的情形差不多。

在这首诗里,写山水不取近景,不作特写,不施重彩,呈现出一种淡远的色调。在晓雾山岚的笼罩下,秣陵城看不见了,诗人却悠然独坐,矜平躁释,静观秋江之美,从而构成一种闲适、冲默的意趣。必须指出,渔洋心境获得宁静,他的感情的净化,是以“不见秣陵城”为前提的。正因为暂离了喧嚣的城市,眼不见蚁排蜂拥的人群,诗人才得到了“坐”的悠闲和“爱”的享受。渔洋初入仕途,就被命担任要直接面临“鞭挞黎庶”的刑官。法庭上那一片“敲扑喧嚣”之声,使这位正直、善良的少年推官难以容忍; “牒诉倥偬”的法吏生活,使“性爱山水”的诗人十分厌恶。但是他无法摆脱自己的难堪处境,也不可能对当时政治流弊有所针砭。他于是留连山水景色,借大自然的美来消融胸中块垒。这首小诗的“味外味”,它的“神”和“韵”,就应当作这样的理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