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
位于市区西门城楼上,滨临洞湖。相传原为三国名将鲁肃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时修楼,定名岳阳楼。宋庆历五年(1045年)巴陵郡守滕子京重修,并请范仲淹题《岳阳楼记》,遂名扬四海。现主楼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楼高三层,通高19.72米,建筑风格独特,为三层三檐盔顶式重檐木结构。全楼大部分由4根楠木柱支撑,并通过梁、枋、檩、椽凿铆,与三层楼的34根主柱相联,形成全部构架。雄伟壮丽。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登楼俯视,洞庭、君山,气象万千。楼侧有三醉亭,因吕洞宾醉岳阳楼而得名。左为仙梅亭,因明崇祯年间维修中挖出一石板,上有似梅花的石纹,视为仙迹,故名。
〔古诗文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起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起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发,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何国治)
〔现代散文〕 岳阳的岳阳楼,和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是江南的三大名楼。黄鹤楼和滕王阁已不存。岳楼受白蚁蛀蚀,随时有倾圮的危险。1983年开始大修,1984年竣工,向游人开放。不但恢复了原来的丰姿,而且比以前更嵯峨伟丽。
岳阳楼在岳阳市西部的洞庭湖滨,三国时鲁肃曾在这里训练水师,湖边尚存鲁肃点将台。唐代文学家张说开始建造了岳阳楼,常和诗人们登楼赋诗,岳阳楼的名声就传遍远近。大诗人杜甫来游后,写过一首大气磅礴的律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名诗人孟浩然也有咏岳阳楼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
宋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滕子京还请政治家和文学家的范仲淹写了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爱国爱民的伟大抱负。岳阳楼因此更名闻天下。当时人们把滕子京建楼、范仲淹作记、苏子美书丹和邵竦篆额称为四绝。
岳阳楼公园门前一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气派很大。园内花木扶疏,亭台精致,拾级登上大平台。台两头各有一座美丽的牌楼。岳阳楼建在平台中间,高约十五六米,楼有三层三檐,金盔楼顶,黄色琉璃瓦闪烁着金色光辉。檐下斗拱,彩色斑斓,楼中四根擎天大柱,鲜红油亮。四面雕花窗棂,玲珑剔透,造型庄严,色彩雅丽。三楼檐下,匾额上是郭沫若先生写的“岳阳楼”三个贴金大字,金光熠熠。
一楼中大柱上有一副著名的楹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心醉。诗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泪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西来有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崎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联为清代名士窦君垿所撰,名书家何绍基所书。正面壁上嵌着一块大雕屏,屏上黑底绿字,是清代书家张照写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全文。
登上二楼,正中壁上也有一块大雕屏,黑底金字,也是张照写的《岳阳楼记》全文。乍看觉得奇怪,再看才知道原来这块是真迹,字体工整端丽,清秀潇洒,一楼的那一块是摹刻,但可以乱真。范文我在少年时就反复读过,在这里重读一遍,仍感到新鲜和感人。
三楼壁上是两幅关于岳阳楼的故事画,一边是鲁肃练兵,一边是张说题诗。在三楼上眺望,风光与范仲淹笔下无异,范文已经把它写尽了写绝了,无须吾辈弄墨了。
岳阳楼侧还有一座两层高楼,朱檐绿顶,非常秀丽。像绿叶扶持红花一样,它对岳阳楼有陪衬作用,使岳阳楼显得更加伟丽。楼中有吕洞宾塑像。吕洞宾是唐朝人,号纯阳子,曾两次应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于是浪迹江湖,在终南山修道,后来被道教尊为“北五祖之一”,成了传说的八仙中最显赫的一位。相传他曾到岳阳弄鹤,醉酒客店,在岳阳楼上题诗一首:“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因此题名此楼为“三醉楼”。
我离开岳阳时,带走了很美的印象,带走了范仲淹的雄文名句,也带走了
王十朋的题诗:“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暇日登临固宜乐,其如天下有忧何?”我们现在生活在太平盛世,天下都乐,但是也还有忧,我们将如何关心“忧乐”二字呢?
(姚荷生)
〔民间文学〕 古时候,岳阳市叫岳州府。城内住着一些名声显赫的达官贵人,他们征集了许多泥瓦工、木工、雕刻工,修建岳阳楼。
有一天,当太阳徐徐西沉,月亮悄悄爬上树梢的时候,大家还没有收工。湖堤上走来了一个头戴一顶方巾,身穿一件皂色长衫,背上背着一个棕色葫芦,手拿一串珠子的奇怪客人。他口里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谣蹒跚地向工地走来。他来到一群木工面前停住了脚步,笑容可掬地说:“众位乡亲,我是过路的出家人,天色晚了,错过了宿店,可容我在此借宿一夜吗?”木工们见他和蔼可亲,说话彬彬有礼,就答应留他住宿。客人很高兴,放下葫芦,扎起长衫,就帮助木工干活了。他拿起木工用的刨子,在一根粗大的木头上一推,只听得“沙沙”一阵响,刨花像飘雪一样纷纷落地,那粗大的木头刨得又光滑又平坦,按照人们需要的尺寸做好了。木工们看了,个个目瞪口呆,感到十分惊奇。一个老木工称叹说:“这真是活神仙的手艺。”客人听了,只是微微一笑。
正在这时,从旁边的茅棚里传来了一阵痛楚的哭声。一个木工告诉客人,那是一个年轻的泥瓦工,被石灰弄坏了眼睛,监工不准他回家诊治,如今眼睛快要瞎了,急得哭了起来。客人听了,忙拿起葫芦,走进棚子里,摸了摸那个泥瓦工的眼睛,从葫芦里掏出一颗金色小丹丸,口里喃喃念道:
“小丹丸,闪金光,除百病,消灾难。”念完,把丹丸给那个泥工服了。不一会,那年轻的泥工双目晶莹清亮,目光炯炯有神,比没坏以前还要看得清楚了。他立即跳起来,抓住客人的手,问客人家住何处?姓甚名谁?等到修建好了岳阳楼来报答救命之恩。
客人听了,摸摸那个泥工的肩,笑嘻嘻地说:“找我是找不到的,你要报答我,以后你就多帮助别人吧!”说完,又从葫芦里倒出几颗丹丸,要那泥工分给工地上所有得病的人。病人吃了他的药,个个都强壮起来。
吃晚饭的时候,大家想好好招待一下这位助人为乐的客人。可是工地上什么也没有,只好拿些杂粮粥给客人吃,客人喝了一口,又酸又苦。
“啊呀!你们吃这样的饭,怎么做工呀?”客人不等大家回答,就抓了一把锯木屑,塞进葫芦里,摇了一摇,念道:“葫芦瓜,听安排,把白米,吐出来。”他念完,葫芦里果真哗哗地吐出一大堆洁白的大米来。木工们又惊又喜,连忙拿去足够吃一顿的份量,做成了香喷喷的白米饭,端来招待客人。
有了饭,可没有什么好菜。木工们只好拿来他们的腌酸菜给客人吃,他尝了尝,又酸又臭。“啊呀!你们吃这样的菜会生病的。”说完,客人又人地上抓了一大把刨花撒入湖中,念道:
“洞庭湖,浪滔滔,刨花鱼,尽人捞。”说也奇怪,刨木花落到湖中,就变成了形似刨花的银白色小鱼。成千上万,活蹦乱跳,在碧绿的湖水中游来游去。木工们高兴得叫起来,拿来篾篓箢箕纷纷到湖边捞鱼,很快就捞了一大桶。客人又教给他们烹调的方法。不一会,味道鲜美的炒刨花鱼就做好了。
当木工们准备端出白米饭和刨花鱼来招待客人的时候,却不见了客人的影子,谁也不知道客人的去向。
从此,修楼的民工每天都能吃到香甜可口的白米饭和鲜美的刨花鱼,个个身强力壮,把岳阳楼建造得雄伟壮丽。
修楼的人们十分怀念那位客人。后来人们才知道,他就是古代传说《八仙过海》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从此,洞庭湖成了中国南方的一个有名的“鱼米之乡”。直到今天,当湖区人民端出雪白的米饭和鲜美的刨花鱼来招待客人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谈起这个神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