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羽《从军行》唐山水诗鉴赏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是描述军旅之事的乐府歌辞的旧题。唐人多用以抒发故乡之思或离别之痛,陈羽的这一首是豪迈的战歌,歌唱一支迎着风雪挺进天山的队伍。
诗的开端从环境落笔。“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海畔”,即湖边;海,指内陆湖泊。王昌龄《从军行》有“黄昏独坐海风秋”句,李益《从军北征》有“天山雪后海风寒”句,其“海”均作如是解。“海畔”,点明地点。“冻泥” 出现裂纹,梧桐树的枝梢被折断,极言“海畔”之风的寒冷、猛烈。第三句从听觉出发: “横笛闻声不见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背景上,突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声有丰富的表现力,不同的笛声诱发不同的感情。“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李白、王昌龄的诗都写到笛声,用笛声表现故园之情、亲人之念。陈羽诗虽然也出现了“横笛闻声”的意象,但并无陈陈相因之感,而是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这全新的意义在第三句里引而未发,直至末句“红旗直上天山雪”才隐约透露出来。笛声来自何人? 诗人以 “不见人”宕开去,不作正面回答,却展现出一幅威武壮美的行军图: 巍巍天山,皑皑白雪,在迎风招展的鲜艳红旗指引下,一支军队正向天山峰顶进军。以“红旗”代进军的队伍,未言吹笛人,而自有人在。语言极为简洁,形象格外显豁。不取“红旗翻卷”一类字眼,而拈出 “红旗直上”,可以想见这支队伍的精神状态: 英姿勃勃,坚韧不拔,义无返顾,勇往直前。而这“红旗直上”却是在“横笛闻声”之时的壮举,由此推想这笛声,既不是令人“起故园情”的《折扬柳》,又不是引人怀念亲人的《关山月》,而是一种激励将士冲锋陷阵、血战到底的雄壮的乐声。“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 (《风俗通》)在红旗指引下无所畏惧奋勇杀敌,或许正是“笛” 中应有之义呢!
巧用烘托,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写一支队伍的进军,抛弃平铺直叙,着力揭示环境的恶劣,狂风的淫威,为充分展现从军将士的战斗意志和精神风貌,起到了强烈的烘托气氛的作用。诗以景结情,将赞颂之意寓于色彩鲜明的画面,让读者去体味和想象,收到了事半功倍,“文已尽而意无穷” (钟嵘《诗品·总论》)的艺术效果。前人评此绝句: “二十八字,一片图画” (《唐才子传》),堪称确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