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①》唐诗赏析,《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原文与注释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②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③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④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⑤
【注释】 ①河南经乱:贞元十五年(799) 二月,宣武军作乱于河南; 不久,彰义节度使吴少诚又在此叛乱。关内:唐代指今陕西中、北部和甘肃的一部分。阻饥:艰险饥荒。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市。于潜:今浙江临安县附近。乌江:古名,今安徽和县。符离:今安徽宿县境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②羁旅:意漂泊。③寥落:荒芜。④千里雁:雁群常以队列整齐而飞行,此喻兄弟。九秋:指秋天。⑤乡心:怀念家乡的心情。五处:指兄弟、姊妹分散在五个不同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诗歌如实叙写河南经乱之前,诗人一家本住河南新郑,而经乱之后,诗人的兄弟、姊妹分散在江西、浙江、安徽和陕西,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哀乱伤离的情怀。
标题较为独特,文字多,容量大。交代了分离的原因、分离地方现状和写作缘由。全诗可分为前四句和后四句两部分来理解。
前四句以叙述为主,述说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小见大地概括 “时难年荒” 之时百姓财产受损、手足离散的苦难生活。在河南叛乱、关中干旱的年代里,先辈创建的家业荡然无存,姊妹兄弟被迫弃家寄居他乡; 经历战争犹如经历深重灾难,故乡的田园一片荒芜,姊妹兄弟却流离失散在他乡的道路上。
后四句以抒情为主,通过形象的比喻,抒发饱经战乱的流离之苦和相思之苦。“吊影”,即形影相吊。“分为” 和 “散作” 突现被迫的分离之苦。取分飞千里的孤雁、秋天断根的蓬草作比,形象表达离散的姊妹兄弟的孤独凄惶的心理。诗的最后,顺乎传统习惯地以赏月寄相思。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感觉吧: 白天匆匆忙忙倒也罢了,夜深人静之时,思乡的情绪,就免不了在心头泛起波澜; 更何况是明月之夜呢! 李白有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有词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举头遥望宁静夜空中的明亮孤月,马上联想到家人的处境,此时彼地流离的姊妹兄弟一定都在默默地流泪,共同把家乡思念,共同把家人思念。
全诗紧紧围绕 “乱”和 “离” 作文,紧扣题意。比喻贴切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语言朴实,毫无雕饰,却饱含真挚的感情,尤为感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