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颋·汾上惊秋》唐诗赏析,《汾上惊秋》原文与注释
苏 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①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②
【注释】 ①河汾: 黄河和汾河。②摇落: 草木凋谢、零落。
【鉴赏】 这首五绝描写作者在汾河上惊觉秋天的来临,抒发其岁暮时迈的感慨,寓深意于寄兴,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
汾河在今山西省境内,是黄河的支流,诗中所说的河汾,是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这河汾沿岸,便是汉唐以来的河东郡。郡治下有个汾阴县 (今万荣县南)。汉武帝元鼎四年 (前113) 夏天,方士奏报祥瑞,在汾阴掘获黄帝铸造的宝鼎。武帝大喜,秋天亲自来到汾阴,祭祀皇天后土,还和群臣在船中饮宴赋诗,作 《秋风辞》。
开元时期的唐玄宗雄心勃勃,大有追步汉武帝之意。开元十一年 (723)二月,唐玄宗也来到汾阴祭祀皇天后土,并改称汾阴为宝鼎县。苏颋其时任礼部尚书,从驾参加了这个祭祀盛典。苏颋长期任朝廷要职,甚受玄宗器重。但在从驾祭祀之后两天,苏颋忽然被调离朝廷,尚未回京即直接入蜀,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两年后才又调回长安。这突然调离的消息使苏颋甚感失意,于是写下此诗托景寄情。
明了上述背景,就比较容易切实地理解本诗所蕴含的复杂心情,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苏颋所以采取这种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似晦、欲言又止的表现手法的用意。
首二句化用了 《秋风辞》 的诗意: “秋风起兮白云飞,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皇天后土的历史往事,同时也使人联想到今日唐玄宗效法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在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着什么,作者未予点破,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然而诗题却明白地点出了一个“惊” 字,表明苏颋的思绪是受了震惊的。是震惊于自己的个人遭遇,还是震惊于玄宗 “东施效颦”? 就全诗意境而言,应是即景自况。苏颋在汾河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 而他当时正处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地,叫他出京放任外省的闲职,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这完全符合诗题标明的 “汾上惊秋”,背景复杂,意境也复杂。但读者不难发现,这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作者个人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后二句则明确地说穿了这种复杂心情。“摇落” 二字化用了 《秋风辞》 中“草木黄落” 的句意,又本于宋玉 《九辩》 中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的句意。“心绪逢摇落”,既指萧瑟的秋风,又指自己失意的境遇,所以说 “逢”。纷乱的愁绪又加上萧瑟的秋风,二者相遇在一起,所以叫“逢”。“秋声” 为何 “不可闻”?秋声即北风呼啸的声音,这种声音是肃杀的,吹熟庄稼,吹黄草木,吹掉树叶,所以 “不可闻”。听了这肃杀的秋声,只会使愁绪更为纷乱,心情更加悲伤。这明白表示了首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本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是有寄托、有忧虑、有伤感; 但究竟寄托什么、忧虑什么、伤感什么,却难以确切地肯定。作者久与政事,阅历广经验多,熟悉历史,预感到汉、唐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总有许多不同,然而祭祀行为却又极为相似,隐约地感到某种忧虑,然而自己一时又说不清楚,只能托于“惊秋”,几年之后的“安史之乱”,印证了作者的隐忧。当时,作者只能用写自身的失意来表达这种感觉和隐忧。恰因为这一点,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领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