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原文与赏析

杜甫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诗人此时正在鄜州,乃只身投奔灵武,中途被叛军俘至长安。至德二年(757)四月诗人逃出长安奔向肃宗所在地凤翔,被任命左拾遗。曾因上疏营救宰相房琯而触怒肃宗,幸得张镐等营救才免受处罚。但是乾元元年(758)六月,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此乃诗人仕途上受到的一次严重打击。诗人于贬至华州的次年即弃官赴秦州。此诗主要记叙刚入秦州时的所见所感。

首联云“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道出“远游”来秦州的远因和近因。“生事”,指世事、生计。“满目悲生事”,即“悲满目生事”。可悲之“生事”而云“满目”,乃极言其多,以反映于华州时处境之不堪。但其主要是指关辅饥荒,所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莱”(《无家别》) ;还有关内战乱,所谓“子孙阵亡尽”,“垂老不得安” (《垂老别》)。诗人之“远游”至秦州为的是寻找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居住,而秦州又恰好有从侄杜佐与旧友赞公等可依靠。依靠亲友,故曰“因人”云。

华州至秦州有六七百里之遥。但诗人省略了有关一路艰辛跋涉的记叙,颔联直接跳脱到描写入秦州时的心态: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陇”即陇山,绵亘于今陕西宝鸡、陇县至甘肃清水、天水、秦安等县;“关”指陇关,又名大震关,在今陇县西陇山下。“迟回”,迟疑徘徊之状,为“怯”之外在表现; “浩荡”,夸饰“愁”之深广无垠。前一句写入秦州之艰难。据《三秦记》: “陇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欲上者七日,乃得越。”故诗人面对高峻的陇山油然而生难以翻越的胆怯。后一句写入关时愁绪深广,亦不明言原因,比前句更耐人寻味。诗人在此之前饱经战乱流离之苦,已如惊弓之鸟,因此虽然离开了华州,但由于对眼前陌生的秦州并未产生平安感,故仍有“烽火”之虞。这就含蓄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诗人造成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亦说明天下已几无乐土可言。

诗人既入了秦州之境,所见又如何呢?颈联云: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鱼龙”实指鱼龙川,今名北河,发源于陇县西北,河中出五色鱼,俗以为龙而莫敢捕,故称。“鸟鼠”则实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鱼龙”与“鸟鼠”指代秦州境内山水。岑参诗云“鱼龙川北盘溪雨,鸟鼠山西洮水云”,正指此山水。“鱼龙夜”即“鱼龙秋”,《水经注》云: “鱼龙以秋为夜。”颈联描写的是深秋时节,鱼龙川河道水落,鸟鼠山一派空寂,显得无比肃杀凄凉的景象。对此联王嗣奭《杜臆》尝释云: “‘鱼龙’、‘鸟鼠’固属地名,而借为景物之用,不即不离,妙不容言,真化工之笔也。若实作地名解之,有何意味?”此说亦不无道理。其实“鱼龙”、“鸟鼠”可视为双关语。总之,颈联所写的景物暗示秦州亦不是乐土,诗人之“愁”并非多余。

此时诗人刚到秦州,即已觉客居之前景不可乐观,而秦州又为边防重镇,故尾联云: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西征”指自己西行入秦州,“问烽火”,谓打听有无战事,古代边塞上每隔若千里筑有高台,有敌情则点火为号,递相警告,谓“烽火”,此喻战事。“心折”语出江淹《别赋》 “心折骨惊”,实即“心惊骨折”,形容惊心动魄之极。“淹留”,指在秦州停留客居。诗人入陇关之后,仍惴惴不安地打听战事消息,并觉淹留此地有“心折”之感,则显然流露出不想于秦州久居之意。诗人的担忧后来果然得证实,其《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八云: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秦州也是战云笼罩,并不太平。所以诗人不久即又南下同谷,再作“远游”了。

这是一首五言律。首联起句突兀高远,发唱惊挺,为全诗定下“悲”的基调,接下颔联抒“怯”、“愁”之情,颈联则写悲凉之景,尾联仍生“心折”之意,层层转折,沉郁顿挫。诗以“满目悲”开始,又以“心折”结束,把诗人感时悲世之情抒写得蕴藉深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