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岁夜咏怀》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刘禹锡·岁夜咏怀》原文与赏析

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新故,幽居亦见过。

贞元二十一(805)年正月,德宗死,太子李诵抱病继位,是为顺宗。他重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实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措施,并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明显利益,史称“永贞革新”。但这一运动很快遭到宦官、藩镇和大官僚们的联合反扑,逼顺宗退位,让太子李纯上台,是为宪宗。革新人物王叔文先被贬官,后处死; 陆质、王伾,相继病死;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此后一个个都长期过着贬谪生活。元和十四(819)年,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寻柩过衡阳时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噩耗。人闻讯异常悲痛,写下许多悼友之作。此后两年在洛阳守丧,《岁夜咏怀》约写于居丧时期。

一般说来,守岁之夜(即除夕)人们常常盼望来年的百事如意,大运亨通。而此诗却一反常情,首联便说: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弥年”即经年,多年来。意谓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言外之意: 还会有什么新的希望么?

颔联说: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同游者”,指志同道合,同游共处的人们,这里即是指柳宗元、王伾、王叔文、韩泰、陆质、吕温、李景俭、韩晔、陈谏、凌准、程异、房启等政治上的革新派。他们有的被杀,有的病死,有的渺无音信。这里应特别提出新亡的好友柳宗元。元和十二年,朝廷派柳宗元到条件较好的柳州做刺史,而把刘禹锡派往条件极差的“恶处” (《因话录》)播州 (即今遵义地区)。柳宗元考虑刘禹锡的老母年近九旬,不宜去往荒远之地,便主动要求与刘对调。而今比诗人年轻二十三岁的柳宗元却在“恶处”困病而亡,这怎能不使诗人倍加伤怀呢?因此,这“有几多”固然是伤悼众友早逝,更主要的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表现的是“一人突逝,举目寂空”的沉痛之情。

颈联表面是写自己的颓伤,表现的是无所作为之情,实际是牢骚之语,抒发的是愤懑之情。诗人早年苦读,不慕荣华,注重品格修养;中年积极参加政治革新,极力刷新政治,成为永贞革新中最核心的人物之一,时称“二王刘柳”;革新失败,放谪边州,在极端的困境中,不但写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痛斥宦官权臣和趋炎附势之徒是一批渺小而又可恶蚊虫(《聚蚊谣》),并写下不少极有份量的政治散文;遇赦放还,仍痛骂靠镇压永贞革新而上台的人物为“桃李颜”之徒。他战斗不息,何时以“安闲为自在”过?这种以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敢精神,怎能说是“将寿补蹉跎”?因而可以说,此联抒发的是一种极端痛苦的愤慨和牢骚,是正义以反语出之。

尾联: “春色无新故,幽居亦见过。”表面是说年年的春色皆同,在贬谪幽居时亦是如此。而真正的含义却是:自然界的春天是无所谓的,可惜的是不见政治的春天降临人间,不见国家兴旺景象的来临。

刘禹锡虽然才华横溢,但他并不甘心当一名文士,而是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利国计民生。他奋斗一生,素志未骋,这是十分苦闷的。本诗表面似乎是表现诗人的平静、闲适、甚至有些颓伤; 但字里行间,却隐透出诗人极端的苦闷。这种隐真意实情于字背的方法,是此诗的主要特色之一。特点之二是“对仗”。本来,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偶,首尾两联是无所谓的。但本诗却能用字字平易、句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得联联对仗,句句通俗,这是很不易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