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原文与赏析

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山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唯有青青松树枝。

这首诗写出了我国天山地区下雪时独特的景观,同时也写出了盛唐时期边幕文士独特的送别情绪。一二总写雪景,但两句之间又有因果联系,由于雪云久久不开,降雪期长,才使得千峰万岭冰雪崔嵬。这和中原地区的雪是不同的。内地的雪,一场一场地下。如果到了千峰万岭都披上银装的时候,一般总是随即放晴,来个红妆素裹。可是西北地区,常常阴雪不开,雪上加雪。“山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在千峰万岭已经是“雪崔嵬”的情况下,再来这样一夜风卷狂雪,“雪更厚”的“厚”字分量可想而知。若和王维所写的“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对照,一是西北之雪,一是中原之雪,各自的特征十分明显。“能兼汉月照银山”四句,先正面写雪的神奇,说雪与月交辉,照彻银妆的山岳;又与风相随,闯过严实的铁关(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南)。接着,再通过飞鸟和战马的反应写雪。“鸟飞绝”,为后来柳宗元写雪景所承袭,“马蹄滑”,极富边地特征,非亲临其境者不能道。诗的后半,一开始再次用“千”“万”等数词总写雪景,并且用“寒氛万里凝”、“阴崖千丈冰”突出雪天之寒。顺着寒,进一步用“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从人的感觉方面进行铺写。这既写足了奇寒,同时把话题转到了人事方面:“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唯有青青松树枝。”四句诗,出现两个“雪”字,都是上句写出雪的背景,下句写送别。边疆大雪,雪中送友走马归京。寒冽的环境和炽热的内心,彼此交相作用。送别者借何物把它表现出来呢?——“唯有青青松树枝”。在莽莽的冰原中,一簇青青的松枝,迎着飞雪,挺然而出,被送到走马归京的朋友手中。这种情调与南国的折柳赠别是多么的不同啊。送别是柔情的,而边疆雪地送别,则又锻炼着一种刚气。这种刚气,正是由松枝代柳表现了出来。但这种刚,又不是缺少情感,而是更为坚韧。“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雪中青松所代表的那种友情是浓烈的、不会凋谢的。

诗是雪的颂歌、友情的颂歌,而通过歌咏雪景和友谊,同时体现了岑参这样一位边塞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为了表现这一切,诗是用淋漓大笔挥洒而出的。但在放笔挥洒的同时,却又有内在的锤炼工夫。除最后两句外,诗句句押韵,两句一转。用急促的节奏,表现边地奇寒异雪的力量和声威。在结构上,前后可以分作两段看。每段八句,都是由总写渐次过渡到人事。前半的“马蹄滑”和后半的“走马归京师”构成照应。但如果从另一角度,我们又可把诗的开头四句及结尾四句与中间八句分开来看。前后偏重叙事,中间是铺写。适应铺写的需要,中间八句用大体对偶的句法。这样,上下两段,又通过中间八句在句法上的相近,连成一气。在完成对雪景的铺写后,用“正是天山雪下时”一句总绾,托出送别。这种结构,使全篇灵动而不板滞,各部分既有所分工,又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