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石晓景图》题画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陆龟蒙

霜骨云根惨澹愁,宿烟封着未全收。

将归与说文通后,写得松江岸上秋。

“诗贵立意”,立意新颖,诗思奇巧,才能吸引人。陆龟蒙的《松石晓景图》一诗的艺术构思,能摆脱一般题画诗常见的套路,别具一格,新人耳目。

陆龟蒙(?—约881),唐代人,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生活在懿、僖宗时代,正值国运衰微,政治昏暗,举进士不第后,他便隐居于松江甫里,终身不仕,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高士”,是“吴江三高”之一(越·范蠡、晋·张翰)。他和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两人常相唱和,后编为《松陵集》。他的诗歌风格矫激奇峭, “卒造平淡”,立意新奇特出,不落窠臼。著有《笠泽丛书》。

题画诗,通常是从已完成的画面入手,或咏其画面实境,表现形象观感;或写其艺术三昧,表现绘画理论、构图匠心;或借画发挥,抒发诗人情感。然而,陆龟蒙并没有从这些角度下笔,却是由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出发,展开想象,写出画家完成这幅松石晓景图的因由。这种艺术意想,在历代题画诗中,还是很少见到的。诗以松江晓景开端,二句一意,是说晨雾迷蒙,笼罩着岸边的松树和石块,似乎带着凄清的愁意。“霜骨”,指松树,因为松有傲霜雪的本性,梁代范云《咏寒松》: “负霜见直心”。 “云根”,指石块,古人以为云触石而生,语出晋代张协《杂诗》: “云根临八极”。今晨的烟雾还是昨夜留下的,故云“宿烟”; “未全收”,烟雾在已消未消之间。松江上似消未消的晨雾笼罩着松石,时隐时现,带着很浓的寒意,构成了清幽优美的晓景。这样的美景,感发、触动了诗人高雅的兴致,他想请人将这幅秋色图画下来。请谁呢? “将归与说文通后”,文通,是中唐画家张璪的字,善画松石。陆龟蒙生活的时代,张璪早已物故,龟蒙只得请他的后裔来“写得松江岸上秋”,读诗到这里,我们才知道这幅《松石晓景图》是张璪的后人所画。其人名字,诗人没有写明,我们也就无法知道了。

鲁望诗“将归与说”二句,道出了绘画艺术创作中的一个理论问题。造诣深的画家,并不是面对着绘画对象作简单的“写貌”,却是对客观物象的形态、特征,谛视熟察,默记于心, “应目会心” (刘宋·宗炳《画山水序》)。待等作画时,通过艺术构思,将来自生活的自然物象加以提炼,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来。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过一则吴道玄画嘉陵江的故事,云: “明皇天宝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驿驷,令往写貌。及回日,帝问其状,奏曰: ‘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后宣令于大同殿图之,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南宋陈善《扪虱新话》、邓椿《画继》都曾记载过画家依据诗人的诗意作画的故事。可见,画家可以根据平日积累的生活素材,或则根据诗歌的情思、意象、意境作画。陆龟蒙诗中所说的“将归与说”,便是将自己所见到的松江晓景,描述给画家听,画家便根据他提供的“诗情画意”,画出这幅《松石晓景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