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董源夏山图》题画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米友仁

崇山过新雨,苍翠浓欲滴。

林深不通人,溪回有吟客。

日落古道空,天青暮云碧。

何处一声蝉,幽栖仍自得。

米友仁(1074—1153),宋代画家。小名寅哥、虎儿,自号懒拙老人,因黄庭坚赠送他一方古印并诗: “我有元晖古印章,……教字元晖继阿章。”因字元晖。原籍襄阳,后迁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阁侍制。他是米芾的长子,善书画,承父法,能传家学,世称“小米”。汤垕《画鉴》: “(友仁)作山水清致可掬,亦略变其尊人所为,成一家法。烟云变灭,林泉点缀,生意无穷。”存世作品有《潇湘奇观》、 《云山得意》、 《大姚林图》等。

董源(?—962),五代画家,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南唐时入画院,曾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工画山水,早年师李思训、王维,郭若虚说他的画: “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 (《图画见闻志》)董源取二家法,创造自己的风格。他多写江南真境,画风雨溪谷、烟云晦明、千岩万壑、山石泷水,使人遐想。画风细密、精致,充分表现出南方山水风景的秀润多姿。传他画法的是江南和尚巨然,并称“董、巨”。存世作品有《潇湘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等。

《宣和画谱》里记载董源《夏山图》有两幅。一幅传至现代,藏上海博物馆。但照米友仁的诗意看,他题诗的那幅画,不是传世的《夏山图》。米友仁为董源《夏山图》题诗,表明了自己的艺术渊源,因为米氏父子的画风,深受董源山水的熏染。汤垕《画鉴》说: “至米氏父子,用其(指董)遗法,别出新意,自成一家。”“今但有一横披纸画,上题数百行字,全师董元,真元晖第一品也。”米友仁自身是画家,又师法董源画风,因此,他对董源《夏山图》的鉴赏,独具只眼,题董源《夏山图》的诗,必能写出他人所不能见到的艺术三昧来。

诗句从画面上的远山发端, “崇山过新雨,苍翠浓欲滴”,新雨刚过后的叠嶂重峦,树木郁郁葱葱,苍翠浓润欲滴。首句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意象相似,次句的意象,则与郭熙的画山理论“夏山苍翠而欲滴”切合。接着,诗人又着眼于画上的近处林薄与溪谷, “林深不通人,溪回有吟客”,林木浓密,不通行人;溪水回转,诗人临流吟唱。以上四句诗描绘的景象,完全符合董源画“树石幽润,峰峦清深”(汤垕《画鉴》)的特征。第五、六两句,又写画面上远处的景象: “日落古道空”,古道伸展到远方,道上空无一人,只有残照夕岚笼罩在古道旁的山崖上,远方空间里,“天青暮云碧”,青天上的碧云在日暮时会合。这里的画意,是从“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江淹《休上人怨别诗》)的诗意中转化来的,与上句“溪回有吟客”相应,表现画中的“吟客”正在凝望着古道,思念着远方的友人。以上诗句表明,本诗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定格,它随着诗人眼光的移动,画面景象的摄取也不断变化,从而形成诗思的迅速跳跃,增加诗美的灵动感。

结尾二句,是诗人代画家所作的自我宽慰: “何处一声蝉,幽栖仍自得。”不知从哪里传来一声蝉唱,空谷传响,分外幽静,留住在这种境界里,悠然自得,聊以自慰。这是画家的自慰,也是诗人观画后的感受,能在这里幽栖,确能自得其乐。诗学里有“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的理论,同样,古人已经认识到以闹声写静境倍增其幽静的道理,王籍《入若耶溪》诗写道: “蝉嗓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本诗以“一声蝉”烘托“幽栖”,也是用了这种手法。

能给人以美感享受的题画诗,不仅仅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画面景象,而且要深入领悟画家的艺术匠心,将存乎画境的“幽深古润,使人神情爽朗” (《画鉴》评《夏山图》语)的“意”,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帮助读者进入画的意境中去。米友仁的《题董源夏山图》完全符合这样的审美标准,因为这首最可贵的地方,便是说出了绘画形象难以表现的“意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