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这首诗写于元丰元年(1078),为题咏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而作。此图已经失传,赖苏诗得以一窥其风采。
李思训(651—716),唐代画家。字建,唐宗室。唐玄宗开元初任左武卫大将军,人称“李将军”,他善画山水树石,受隋展子虔影响,开创了金碧青绿山水的画法,是我国山水画“北宗”的创始人。他的画技法高超,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之妙,天宝中,明皇召思训画大同殿壁兼掩障,夜闻有水声,因称他是“通神之佳手” (《唐朝名画录》)。子李昭道,亦善山水,时人称他们父子为“大李将军”、 “小李将军”。朱景玄列李思训的作品居“神品”。
这首题画诗主要是描写画面景物,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先写画面上的大、小孤山。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苍苍,山用螺青或石青石绿染成,呈青绿色。大孤山在江西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中,正当湖水流入长江处;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县北长江中,与大孤山遥遥相对。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搀(chan),刺。大、小孤山险峻异常,连猿鸟都要离去,岛上只有参天的树木。第一层写尽题面上的“绝”字,极力形容山岛的险恶峻峭。
诗的第二层写画面上的客舟。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在长江中流,划船人的歌声,高低抑扬,从远处传来。这两句诗,分明是诗人称赞李将军的画技高妙,因为李思训的画可以将水声画出来,当然也能将高低变化的歌声表达出来。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风软,风力柔和。望不到,望望不到,即看得见而一下子到不了。诗人在八年前写的《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诗里, 已经写过“青山久与船低昂”、 “波平风软望不到”两句,苏轼对它们很觉满意,现在观看李思训画面的景物,勾起旧日的诗兴,仅仅改动“青”、 “波”二字,又将这两句诗写入本诗里。明明是船在上下晃动,诗人却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说孤山在与船“低昂”,好像欢迎客舟的到来,把孤山写活了。
诗的最后一层,重又描写起画面上的大、小孤山来,但在写法上与第一层不同,不再停留在客观描写上,而是运用比兴、双关、引申等艺术手段,表现出饶有情致的诗意。 “峨峨两烟环,晓镜开新妆。”峨峨,高高的样子。诗人纯用比喻手法,以两烟环喻云雾中的大、小孤山,以晓镜喻长江和鄱阳湖水,意谓大、小孤山好像是两个女郎头上高高的环髻,清晨起来,打开镜子,正在梳妆。这样写,便为下面二句诗的出现,作好铺垫。结尾二句,诗人别出心裁,写道“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这是说小姑已经嫁了郎君,船里的商人不要因为她美貌而胡思乱想了。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谐声双关的修辞手段,将“小孤”谐读成“小姑”,将附近的“澎浪矶”谐读成“彭郎”,引申出“小姑嫁彭郎”的趣事。这两句话是以民间传说作为依托的, “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世俗传闻一经苏轼拈出,扣合李思训《长江绝岛图》的画面景物,为全诗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方东树说: “神完气足,遒转空妙。” (《昭昧詹言》)评得恰到好处。这首题画诗,虽说没有阐发什么绘画妙理,然而读来绰有风趣,给人以美感享受,是题画诗多种表现方式中的一种,亦备一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