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希济《生查子》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这首词的题旨,就是“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之意,写情人伤别。不过,分手地点不在江滨,而是在芳草连天的古道边。上片写别景,下片写别情,结句尤佳。

分别的序幕在破晓的景色中揭开:远处连绵起伏的春山上,白茫茫的雾气开始收退,春山依稀显露黑黝黝的如画剪影;东方渐明,泛出鱼肚白色,寥落的几颗晨星也慢慢黯淡下去。天很快就要大亮,一个美好的春日即将开始,然而无情的离别时刻也逼近了。词以“欲收”、“淡”、“稀小”等含有动态的语词,写出天色由朦胧逐渐明朗的时间流程,暗示恋人抬望天色而渐渐抽紧的心情。一起二句,在勾勒晨景中,巧妙交代了季节、时间、环境、恋人的早起等内容,为伤别垫下了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接下,文笔从天色落到人物身上,清晓的晨光下,女主人公脸上一串串伤别的泪珠不断地流落,西斜的残月,照亮她的脸庞,映出一道道晶莹的泪痕,分外凄楚动人。一个脸部特写,以天边弯弯的残月衬托女子鹅月形的脸廓,将人物也摄进了春晓画面。真是写景胜手。“别泪”二字,点醒题旨,把它与上片其他内容拍合融通,实藏有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意:“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阑,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隐含他们从夜里室内话别对泣,直到天明路边难舍难分的情节。故俞陛云先生认为:“上首(片)言清晓欲别,次第写来,与《片玉词》之‘泪花落枕红棉冷’词格相似。”(《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下片由景入情。执手歧路,细细叮咛,别泪拭不干,别语嘱不尽,有情人送别,情深意长。“语已多,情未了。”纵说了千言万语,又能尽几多情意?花前月下的欢快日子已成陈迹,今后是闺房孤灯,悟桐细雨,梦里相思。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情未了”啊,情难了!过片“将人人共有之情,和盘托出,是为善于言情。”(《栩庄漫记》)白描如口语,却高度概括,简约凝炼。时间消逝得那么快,分手的时候终于来临。征马长嘶,催上行程,泪眼朦胧,牵袂依依。女子狠着心肠车转身子欲作辞别,突然——“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犹重道”,又一次重复说。可见郑重其词。这里,词人借助芳草与罗裙同色的联想,生动地表现了女子临别时的复杂的心情和眷恋情绪。“送君闻马嘶,门外草萎萎”,女子的话是自别时眼前的芳草碧连天景色而触生的。女子看见萋萋遮满古道、伸向远方的芳草,想到行人将离开自己而跋涉天涯,又想到自己将苦苦地思念他,又转想到他对自己的思念,猝而又担心他会不会忘了自己。芳草与自己身上的绿罗裙颜色相同,女子由这一联想生发开去:天涯处处有芳草,她希望行人睹芳草而记得绿罗裙(自己),行遍天涯,爱情永远不变。“怜芳草”即恋女子也。南朝江总妻《赋庭草》云,“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咏裙、草同色。杜甫诗云:“名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说睹景思人。牛希济这二句词化用前人诗句而“愈翻愈妙,”把许多层的心情意思糅合进去,显得更为出色。从女子回身再追补上的这句话中,我们窥到了女子内心深层的秘密。女子祈愿的是两情久长,远游他乡的男子永不变心。意不明说,又非说不可,于是含蓄而婉转地指草指裙郑重叮咛了这么一句痴语。至于女子的情深如海、韧如蒲草,自然在言外不喻之中。结尾二句,通过联想,将自然景色与心中感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寄兴幽远,形象鲜明。这种联想,在古诗词中常见,如:见桃花而思人面,见春山而思眉黛,见彩云而思佳人,其好处在于能巧妙而形象地刻画出人物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牛希济巧妙地将它用于结尾,词味尤为含蓄而深远。

牛希济在五代词人中以“才思敏妙”(《十国春秋》)“词笔清俊”、“尤善自描”,(栩庄语)著称。此词就是用白描勾勒的。上片融别情于晓景,清新如画的春山、淡天、稀星,轻蒙上一层欲收未收、似浓似淡、如梦如幻的白雾,朦胧而秀美,然一经添点泪光、晓寒和残月的零落,画面则又有凄清忧伤之色;下片笔调清朗而情意浓郁,主要力量集中贯注于末三句。结尾发奇特联想,化用典故而出语天然,含媚吐出,不胜缠绵依恋之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