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以希世的天才,宦游物华天宝的杭州,很快被当地的名山胜水所陶醉,挥笔写了许多描绘湖山美景的杰作佳构。这首于熙宁六年(1073)春天在杭州通判任上游览西湖所写的七绝,就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千古绝唱之一。
由诗题可知所写风景均为立足湖上观赏所得,“初晴后雨”指明当日天气的变化,小诗紧贴题意下笔。“水光”两句以激情赞赏的语调,描绘西湖晴雨中的不同景色:艳阳照射下湖面波光荡漾闪动,晴空里明丽的美景让人叹赏;烟雾笼罩时山峦翠色隐约迷茫,阴雨中素淡的风光堪称奇妙。起句写湖光,“潋滟”,水盛而波光闪动的样子;对句写山色,“空濛”,雾起而烟雨迷茫的情景。一句写晴,一句写雨,一为俯瞰所得,一为遥望所见。写晴中景,抓住湖面水光,形容晴日水波交互辉映所呈现的绚丽多彩;写雨中景,突出烟雾中山色,描绘其烟云缭绕山峦掩映所形成的缥缈浑茫。每句有染、有点、有赞,锻炼精美而有情致。
前联上下句两两骈对,齐匀精工,后联则变骈为散,一贯而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以神来之笔,把晴雨中景观变化多样的西湖想象成无论严妆淡妆都同样显现其国色的绝代佳人——西施。这个巧妙的比喻千百年来成为西湖的定评,引起人们交口赞誉。
这一联好在哪里?它由诗人游赏西湖所观察到的眼中实景,进而升华到意中想象而得的空灵的虚景;实景结合晴雨不同的天象显现出西湖水光山影的不同景观,虚景则从总体上昭示出西湖晴雨俱佳、色调浓淡咸宜的多样统一美。前联是具体描述,侧重以多彩的笔墨图写其真实形貌;后联是采用比喻,侧重于借助美妙的想象呈现其风流气韵。西湖与西子,两者原无多关涉,然巧合处名称上同有一个“西”字,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在诗人眼中,西湖的风姿具有一种妖娆妩媚之美,从这方面着眼,世间恐只有丽质天赋的绝代佳人方可与之比拟。西湖风姿在晴天阴雨中同样美不胜收,这宛如西施浓妆淡抹均能恰到好处地显现其天生丽姿一样。他人观赏西湖也许同样会感受到她的妖娆美,然而唯天才的诗人方能心驰神悟、妙手独得、随地拈来、脱口而出,吟成此妙喻传神的佳句。因而它便成为最足以表现西湖之美的名言,而风靡文林、脍炙人口了。
这一联语言自然天成,而设喻超越形似,着眼于神似,因而具有相当的含纳性,能给读者留有以多种联想来进行补充和再创造的广大空间,因而它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令人一读不忘,常品常新。正由于此,苏轼本人对这个出色的比喻似乎也颇为得意,后来在诗中屡屡化用,而有“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次韵刘景文登介亭》);“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次韵答马忠玉》)等句。此后诗人题咏西湖,多有称引坡公此诗者,如刘克庄熔裁入《沁园春》词云:“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更谓:“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简直认为苏轼的比喻达到了不可超越的语言艺术顶峰,足以说明这首小诗影响何其深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