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王维·山居秋暝》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王维·山居秋暝》鉴赏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著名代表作品,历来为人们所赞颂。此诗写于后期,是他隐居蓝田辋川山庄时的作品。这个山庄,原是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的“蓝田山庄”,天宝年间转到王维手中,称为“辋川别业”(即别墅)。这个别墅,山水绝胜,王维常为道友裴迪(也是田园山水诗坛的重要诗人)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王维笃信佛学,长斋禅诵,妻亡也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过着恬静优闲生活。以题咏“辋川二十景”为内容的《辋川集》(与裴迪的唱和诗集),就是这些生活的纪录。

这首《山居秋暝》和他的《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等诗,都是王维描写山村景色和农家生活的名篇。《山居秋螟》主要写山村秋日雨后薄暮之景,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清闲,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 * * *



这首诗的文字浅显,不须多解,只是诗的意境幽深,诗情诗味特浓,值得好好玩味。

山居,即山村。居,指居所。秋暝,暝,(读míng又读mīng),夜晚、日暮。秋暝,即秋天傍晚。

首联,先点出:雨后秋山薄暮时分的清新气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是说,静穆空山雨后初晴,秋天晚景特别清新。

这头一句,是写“空山”,第二句写“秋暝”,紧扣了诗题,而“空山”二字,更是主宰着全诗。特别是这个“空”字,在王维诗歌中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翻阅王诗,就会发现他好用“空”字来写意。如:“空山不见人”(《鹿柴》)、“夜静青山空”(《鸟鸣涧》)、“空居法云外”(《登辨觉寺》)、“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等等。读了全诗,你就会理解王诗中的“空”,常常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空虚的“空”,而是色相皆空的“空”,诗人能够使自己心向空门以销除缠身的一切烦恼。因此,这里的“空山”,当然不是“濯濯童山”(光头山),而是指超逸绝尘、别有境界的静穆之山。也就是说,它从“空虚”之本义,引申出深远、宁静之意。这样的“空山”,又正是雨后初霁,即“新雨后”,显得特别明净。“晚来秋”,与上句配合,也十分自然。这是说,现在正是秋天薄暮时分,晚景特别清新可爱:幽寂的环境与静穆的胸怀相契合。

这样,这两句诗,不仅完成了点题的任务,而且为全诗构成了一个明净爽朗的环境,令人耳目清新,身心爽适,甚至让人忘却人世间一切烦恼。不要忘记,王维是我国最早以佛理禅趣入诗的诗人,为后世诗歌追求“禅趣”、“玄思”的风气开了先河。

接着,诗人用了全诗一半篇幅,即中间两联,着力描绘秋晚迷人景色——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里的浣女,即浣纱女,此指洗衣女子。浣,读huàn,旧读huǎn。下,不是上下左右的方位词,此作动词用,即顺流而下的“下”。

诗人在此把山居夜晚那种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流泉的音响,浣纱姑娘的笑声和渔船穿莲而过的动态,等等习见景物,却用了不寻常的诗歌语言和音乐旋律,为我们描画了这样一幅清幽的晚景和优美的乐章,即诗的意境:

你看:松间皓月射照,水珠闪闪发光;

你听:清澈山泉淌过溪石,发出清脆的淙淙声;

还有哪:竹林传出琅琅喧笑声,原是洗衣姑娘回家了;

莲叶、莲蓬为何频频摆动?那是晚归渔舟从这儿经过。

就是这样,诗人把“山居秋暝”的景色作了充分渲染和描绘。上一联,用“照”、“流”二字,从静景中引出动态。照出松间玲珑之色,流出秋夜清冷之音。身临其境,正可谓逸趣横生。这是先见后闻,下一联换个写法:先闻后见。即:闻“竹喧”而浣女归来;见“莲动”而渔舟直下。这里的“竹喧”和“莲动”的巧妙用法,很值得回味。它们暗示“浣女”、“渔舟”的晚归,而不作直写。这样,既可使其中的人物及其动作,处于若有若无、即即离离之间,蒙上一层薄暮之色,真是妙趣无穷。诗中的松、月、泉、石、竹、莲和浣女、渔舟,均是色彩相宜,音声相和,既斑烂又素静,给人以一种特有风韵的美的享受。

对于秋色的描写,前人作品甚多,往往都是悲秋、叹愁或者怨秋,把一个秋天写成一片凄清萧疏景象,笼罩着一股枯寂气氛。而王维这首诗,同样写“秋景”,却把秋山晚景写得如此幽美而多采,当然令人流连忘返了。因此,诗人在

最后一联中,顺理成章地点出全诗的主旨——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说,春季的群芳众草已经凋谢了,就随它凋谢吧! 春芳,即指春天的花草;随意,任凭;歇,凋谢。又说:这里的秋景挺美,定能逗引山中的隐士林客不想出山。王孙,犹同“公子”,此为诗人自指或者他指。自,此作“自然”、“当然”解。用一个“自”字,达到了心与境化、物与我化的境界。

此处,诗人化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的成句:“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这原是淮南小山为淮南王时招罗隐士之辞,号召隐士们出来干事的。王维在此却反其意而用之,借以暗示自己将归隐山林之意向。当然,这里,也包含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赏识。正是在这一点上,此诗虽然产生于1200多年前,却在今天仍能产生美感,引起心灵的共鸣。



* * * *



《山居秋暝》是描写山村秋晚景色的名篇,在艺术上有不少东西可以探索。但在这里,只着重说说以下几点:

一、诗篇结构


此诗结构,简而言之,即:两头小中间大,或口小肚大的“缶”形结构。

首联,概括地写出秋雨后傍晚的山村,即点出时间、地点、季节和天气等等的背景材料。

颔联,先写所见,后写所闻,着意渲染恬静幽美的意境——逸趣横出;

颈联,先叙所闻,再写所见,以声引人,寓静于动,生意盎然——妙趣无穷;

尾联,由写景到抒情,人与境化,揭示诗人的人生理想,点出全诗题旨所在。

此诗“题旨”是什么?一般注本指出:它“描绘了一幅清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村图景”。

我看,仅仅指出这一点是不够的。其实它富有画意地描绘了终南山清幽的环境和自然美,同时反映了诗人的恬静和喜悦的心境和隐遁的意向。也就是说,它在对幽静清丽境界的赞赏中,寄以诗人的高洁情怀。

二、诗篇的主要特色


王维诗歌的风格是多侧面的,而其基本特色是:“诗中有画”。唐人殷璠在评王诗时说:

(王)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在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 《河岳英灵集 (卷上)》)



宋人苏轼王维则作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评价。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时指出:“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个评语,很好地揭示了王维诗画艺术的诗情与画意相结合的特点。

“诗中有画”,《山居秋暝》和他的《辋川集》中诗歌都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例如《鸟鸣涧》一诗,把一个“山中春夜月景”,写得多么幽静,多么清雅! 然而,诗中却用了不少动态的词,如“落花”、“月出”、“鸟鸣”等;在《山居秋暝》中,在幽景中,也用了一些“照”、“流”、“喧”、“归”和“下”等各种动态词语予以烘托。且在其中还把“色”(月色、青苔、返影)、“香”(桂花香)和“声”(人声、鸟声、泉声、舟声)综合起来构成一个静谧幽雅的艺术境界,其结果,不仅不嘈杂,却更深刻地表现了山林的幽静。这叫“寓静于动,动中显静”,这种表达手段,能收到特殊的艺术效果。大概人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夜深人静时,听到教堂的钟声,或者夜轮汽笛长鸣,尽管音响的分贝很高,还是感到更加幽静。

王维不仅是一位大诗人,而且也是杰出的画家,又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因此,在他描写客观世界时,不单单用诗人的心灵,而且常常以画家的眼光和音乐家的敏感来体察事物,把画理、乐理同诗理勾通起来,特别注意发现在不同时空的条件下,客观事物某种色彩同人的某种情绪的联系。所以,他能够恰当地描绘物象的色彩来渲染情绪,抒发感情,烘托意境。王维的山水诗、田园诗,甚至送别诗,大都是这种独特艺术手法实践的结晶品。对于这一点,从我们读过的诗中,是完全可以领悟到的。它使我们感到这些诗景象清丽,意境幽深,且都可以入画。但它又不是一般的画,而是一幅有色、有声、更有情的特殊的图画,既鲜明又含蓄,既有浓浓的画意又有隽永的韵味。

这位盛唐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就是以其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载入史册的,也是以其萧疏清淡的水墨画见称和“文人画派南宗之祖”享誉后世的。因此,苏轼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两句评语,就成为准确地概括王维诗画创作基本特色的名言流传千古。这是王诗风格的基本方面,当然不是全部。因为,王诗除了幽闲、恬静之外,还有雄健、清丽等其他方面,其风格是多侧面的。

至于王维的画,流传于世的不多,传为王维所作的山水画只有《辋川图》摹本石刻和《溪雪图》等画,而据《宣和画谱》所著录的却有不少。如:《辋川图》、《山居农作图》、《雪江胜赏图》和《高僧图》、《维摩诘图》以及《渡水罗汉图》等等。可见,王维不仅精于山水画,而且还会人物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