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中唐时期著名的苦吟诗人,“推敲”的典故,就因他作诗时反复考虑“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何者为佳而来。由于苦吟,诗风难免趋于清奇僻苦。“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等便是。但此诗却一反他的奇僻诗风,用平常如话的短短二十个字,把一位隐者的飘逸风神及诗人的惆怅企羡之情含蓄地表现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鹤、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来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小徒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氛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步步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素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逸之人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本身就成为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一丝惆怅。第二答,显然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冀,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象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冀,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全在这没有结果的回答中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呈。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飘逸之感,充分表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企羡高洁超然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生活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无佳句而有佳篇。这或许证明了,雕琢归于自然,才是艺术的极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