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雨霖铃·柳永》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①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②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③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④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⑤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⑥经年,一年又一年。  ⑦风情,男女恋情。

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此词尽显作者“笔调恣意,哀怨缠绵,深沉婉约”的风格,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词人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上片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实写。傍晚,一阵急雨过后,伴着凄切的蝉鸣,有情人在长亭相对。“凄切”是一个双声词,读来如闻抽泣哽咽之声。“晚”交待了客观上已是傍晚时分,似也暗示了情人之间难舍难分历时已久。“骤雨”停了,没有借口再耽搁了,离别已在眼前。“兰舟催”字生动展现了情人难舍难分情正浓与船家抓紧起程心正切的矛盾。“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可谓道尽分别不舍之妙!一“念”字,从写实转到想象,由当下写到将来。

下片着重写想像中别后的凄楚情景,虚写。“自古”一词把离别的悲伤推已及人,何况正值风清水冷、草木凋零的秋天,更让人难当那离别后的孤零寂寞。“今宵”三句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想到这一去不知何日再见,即使“是良辰好景”也形同“虚设”,无心理会。结尾用一让步假设句和反问句说明深情蜜意不愿付与他人,强调此情之专、离愁之深。

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并且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情境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成为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世称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称柳七。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他扩大了词境,发展了词体,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对后世词家及金元戏曲、明清小说有重大影响。

代表作品:《雨霖铃·寒蝉凄切》《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东南形胜》《忆帝京·薄衾小枕天气》《鹤冲天·黄金榜上》《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

●雨霖铃,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苏词与柳词。东坡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此典常为人引为对苏轼代表的豪放派词风的赞美,但从侧面也反映出对柳永的婉约派代表作的欣赏。

在柳永之前,写闺怨,相思,只从女性角度来写,而柳永的词作却能把男性放在主人公位置上,把自己一生怀才不遇与相思之情糅合在一起,开拓了词的新境界。下面的这首词与上首在情境上相似,但绝不雷同。这首词抒发了他对送行人的无限依念,同时也折射出了他内心世界中的因仕途坎坷而失意的无限感伤。

采莲令

柳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四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一叶兰舟,恁急桨凌波去。  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这首词也写男女离别之情。上片写月落云收,霜天欲曙,即将西行的客子,此刻的心情最为痛苦。翠娥因客要远行,也起得挺早而轧轧地开了朱门,紧拉他的手,一直送到岔道口。“千娇面”三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离人内心的痛苦。她千娇百媚,亭亭伫立,默默无语,满脸泪珠,神情令人肝肠寸断,又怎忍心回头一望?下片写离人别后无限惆怅和无尽的留恋。所乘的扁舟“急桨凌波”而去,离人此时的离情别绪,心如刀割、纷乱至极,又无人可与之诉说愁苦,只能暗自含恨。其哀其痛,实是不堪忍受。末以景收,回头望去,层层的城门早已不见,意中人居住的地方影子也不见了,所见的只是隐隐烟树而已。

古人常以“折柳”表惜别。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