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青玉案①·刘辰翁》
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畔路②。杵歌串串③,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④。今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
①青玉案,词牌名。 ②畔,边。 ③杵(chǔ)歌,古时击捣谷物等时人们唱的歌。杵,古代击捣谷物等的棒槌。 ④柑(ɡān),南方的一种水果。
这是作者的一首抒怀感伤之作。词人所营造的春日意境,含蕴深沉而带有丝丝酸涩味道。
上片,一句“雪销未尽残梅树”立刻让人感到凄清彻骨、冰寒畏缩。词人以梅的冷峻质感,烘托自我心灵僵冻的状态。在片首词人的心态木然,随后写道“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畔路”,这是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作者在暮雨、黄昏的背景中,对温馨回忆加以烘托,强化时常挂念,红楼佳期如梦的效应!在词人心境悲涩之时,远处的声音使人愈加孤寂:“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串串、叠叠,叠韵连绵,如同悠长的情思,绵绵无绝、令人伤痛。此情此景,怅然枯寂,观赏元宵歌舞何来愉悦?意境的空白,乃词人精妙的构思。
下片,作者愁字开头,道尽心酸:“天涯客鬓愁成缕。”“天涯客”,作者强调飘零之身份;“愁成缕”,体现心绪之困苦。言简意赅,凝练传神,作者的心境让人一目了然。接着,词人虚实相糅,远焦近距互相微调,让词的意境起伏充满动感。“海上传柑梦中去。今夜上元何处度”,梦去今来,身在何处,词人竟然不得而知,刻画茫然寂寥的心态现况。最后词尾,更是情景互动,余韵不绝。“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作者用茅屋、败壁、渔火飘摇,描绘出一幅典型的沧桑悲凉画面,而这也正是词人身处的境界。
读过词作,回顾韵味,良久不绝。词人轻盈精湛的艺术手法,使得词作动感十足,跌宕曲折而情随景迁,意随笔到。这首词堪称词人精妙之笔。
这首词的意象为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梅是报春的使者,刚正的君子。它常常是作者抒怀的寄托、思乡的信物。尤其宋代,爱梅蔚然成风,时值故国沦丧,江南苟安,使得谦谦君子、刚直丈夫顶风傲雪,愤慨怒放,宋代词人的侠骨柔肠成为中国文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青玉案,参见第171页相关介绍。
●历代对他的词作评价有: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云:“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坡公。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世或目为别调,非知人之言也。”又云:“须溪词中,间有轻灵婉丽之作。似乎元明以后词派,导源乎此。讵时代已入元初,风会所趋,不期然而然者耶?”
刘辰翁抒发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词作,在其精练传神的言词中也映藏着妙美的画面。
柳梢青 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之作,题名春感,然笔调苍凉,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悠悠道来。
上片作者写元宵灯节的凄凉之状。开篇“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一幕凄凉悲愁、战马嘶鸣、泪飞哀怨的情景直扑眼底。作者巧妙地将凄惨阴森和佳节喜庆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悲剧之情结。言词所到,让读者迅速体验悲凉的现实。“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作者所写的是:佳节的街头本是故国戏鼓响起,如今却是哀怨悲凉,情境全无,不堪回首。词句展示的是悲郁苍凉、激烈高亢之势。“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表达词人身处国难之时,始终不忘故都命运。词人充满忧思的情怀不断泛起伤感骇浪。这里,作者在表达对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阴云笼罩的国家,一片惨淡的月光之下,词人“独坐青灯”孤独而失意。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词人回到现实,结合现况表达情思:辇下、山中、海上三处境界,三种情怀。第一境界为:词人在追思故都临安的美丽迷人、繁闹场景,又在伤感国难之艰。第二境界为:自身处在莽原山中,寂寞岁月,怅然情怀,心声悲凉。第三境界为:海上心情。此处‘海上心情’内涵深远,耐人追思:因为故国沦亡正如海市蜃楼,除了感怀心伤,愤慨填膺之外,只剩下渺渺无期的回忆了。
词人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虚实相间,发力精准,用词凝练。笔起情生,意趣悠远,苍凉悲郁之情自笔端流泻而出。
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