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名著鉴赏辞典·传奇编·无名氏·长城记(孟姜女送寒衣)
秦始皇时,吴人孟姜女新婚刚刚十天,丈夫范杞郎就被征往临洮筑长城。一别三载,久无音信。孟姜女因思念丈夫,不顾路远途险,跋涉千里去长城送寒衣。谁知到长城,闻夫已死。于是号天顿足,哭声震地,长城为之崩塌。城土中现露出许多骸骨,难以辨认,孟姜女便咬破手指,以血滴骨,入骨不可拭者,知为其夫,背负而还。葬后殉情。
【山坡羊】 (旦) 割同心鸾凰剖镜,分比翼鳞鸿杳信。泣嗷嗷,啾唧唧,寒蝉儿,蟋蟀儿,悲哀哽咽。萧瑟瑟,乱纷纷,枯枝儿,败叶儿,凋零尽。仰观日月霜露之迁,俯察昆虫草木之化,则知物易时更,大寒之节至耳。好伤悲对景,惹起我思夫恨。因此上捣秋砧,熨贴寒衣亲送行。人言此去长城,有万里之程途。教奴家拖泥带水奔驰道。范郎夫,亏你执锐被坚筑长城,忆昔涂山四日而离大禹,罗氏五日而别秋胡,他二女之夫,俱得回家。奴与夫君,十日而遽别三载,今日教奴家。涉水登山,来寻你时节,空教奴跋涉驰驱也。夫妇恩情,心坚金石,何愁长城不到。岂惮迢迢万里程,伤心,望断长安不见君,伤情,何时得到边城。
〔捣练子〕 攀陆道,结水程,远别家乡觅藁砧,行色一鞭披雨露,奔波万里促风尘。奴本孟姜女,适配范杞郎,未久情和顺,一旦两分张。始皇无道君,高筑万里墙。夫久无一音,伤心妾断肠。今日送寒衣,泪珠十万行。只得趱行几步。
【下山虎】 崎岖险道,娇怯孤身,自幼在闺阈之中,那受这风霜之苦,似这等踽踽凉凉实可悲。离家至此,顿觉风景之殊,举目江山之异。一则牵想家事,二则忧虑夫君。欲进趑趄,遮不住野马绸缊,那更朔风又紧,彻骨寒侵。夫,你无衣无褐,将何以御寒? 因此上亲把寒衣送。岂惮远程,奴只愁金莲小,路难行。奴家只晓挑针刺绣,那识涉水登山,自不出闺门,可曾惯经,怎当得,高山峻岭,跋涉驱驰受苦辛。(合) 遥望长城路,遥望长城路,只得趱行数程,得见夫君称我心,寻不见夫君闷杀人。
【前腔】 羊肠栈岭,虎黑松林,前日往黑虎松林下经过,被强人拿到寨中,谁想是我丈夫故友。多感他送奴盘缠白银十两,着人送我过了此山寨,若非金兰契友,险遭一命倾。呀,此间三条大路,不知从那条路去。昔日墨人悲丝,可白可黄; 扬朱泣路,可南可北。我是中馈妇人,途程未审。茫茫沙漠四野平,漠漠杳无一人。记得仲尼,见道不行,周流天下,偶遇长沮桀溺,故使子路问津。好怪呵,只见一只乌鸦伏在我的路前。我知道了,敢是差了路头,天教比鸟指路。果然是真,谢天谢地,我将银戒指,系在头上,你果若有灵,前途相引,水宿风餐,逐伴随行多感承。鸦呵,譬如我学你会飞,也去得呵。便教你插翅飞腾,驾雾乘云,夫,只一件呵,但恐寒到早,衣到迟,只恐怕寒到君边衣到迟。(合前)
【前腔】 关河雾阻,楚岫云迷,软弱孤身体,跋涉怎禁。蒙秦皇来文,但从役者,家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使我儿夫从役呵。思想夫君上无二亲,下无兄弟,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继祧无嗣伤我心。谁想始皇无道,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岭,北筑长城,竟不知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怜侈用民财,疲戕民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何故独使我夫,久役受苦呵。放富差贫,赋役不均。昔尧舜遣戍从役,皆遂室家之愿,故民悦而忘死。秦王呵,你只图北筑长城,隔阻胡人,不悯中华穷极民,却教奴,孤人之子,寡人之妻,履薄临深在路行。(合着)
离家至此,不觉四月有余,经历许多关隘,受了多少苦楚,就是铁汉子也捱不过了。
【前腔】身衰力倦,跼蹐难胜。这般巅崖峻岭,人迹稀少呵。惟听得猿啼峻岭,鸦噪寒林。昨宵恍惚,梦见天缺一边,日食昏暗,今日想起那梦,天者妇者之天也,天缺则夫没矣,日乃重阳之象,日食则阳衰矣。推占此梦,不祥之徵,我耳热心惊,他吉凶未凭。这小溪呵,上无桥梁,下无舟楫,怎生是好,曾记得《诗经》云:“深则厉,浅则揭。我只得褰衣涉水,不沾泥泞。此去若得见我夫呵双双共挽鹿车乘,对对同吹凤箫鸣,再结同心,偕老今生。倘或儿夫有甚长短时节,只落得孤苦伶仃,倚靠谁亲。夫,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定然哭倒万里城,甘效黄泉两怨魂。好一似。石落江滨,井坠银瓶。(合前)
【尾声】 万水千山经历尽,谁怜我囊箧消罄,正是一度临风一惨情。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身衣到无。
涂山: 即涂山氏,神话传说,夏禹为治河水,三十未娶妻。既娶涂山氏,又忙得三过家门而不入。秋胡: 《西京杂记》载:“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其妇采桑于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便调戏她。到家才知那女子即是己妻,甚惭愧。元杂剧 《秋胡戏妻》谓秋胡妻名罗梅英。野马: 指田野间蒸发的游气或游尘。语本 《庄子·逍遥游》。墨人悲丝: 《淮南子》说: 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中馈: 古代指妇女在家主持饮食之事。子路问津: 《论语·微子》说,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祧 (tiao): 古代指祭远祖的庙,后指继承上代。跼蹐(ju ji 局极): 拘束不敢放纵。此谓浑身不适。“深则厉”二句: 语出 《诗经·邶风·匏有若叶》。厉,不脱衣服涉水;
揭,提起衣裳。鹿车: 用人力推挽的小车。见 《后汉书·鲍宣妻传》。井坠银瓶: 比喻情人或夫妻被迫分离。白居易有 《井底银瓶》诗,叙述一女子自由恋爱而终被迫离异。
孟姜女故事,最早见载于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流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在漫长的岁月里,民间百姓根据自己的感情、习惯和想象,不断地丰富这一古老的传说,终于使孟姜女成为民众喜闻乐道的完美艺术形象。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一事,最早见于敦煌写本曲子词。以后宋元有专演送寒衣的戏曲。如 《灵魂簿》著录郑廷玉 《孟姜女送寒衣》、《南词叙录》“宋元旧篇”下记有 《孟姜女送寒衣》,可惜都已失传。《长城记》。(又名 《寒衣记》),全本亦佚,《群音类选》《词林一枝》收有散出 《孟姜女送寒衣》就极为珍贵了。
《送寒衣》选自 《群音类选》。专写孟姜女去长城途中所见所感。形式上由旦角独唱,一韵到底。引子 【山坡羊】 一曲刚起,便悲情满怀、声泪俱下:“割同心鸾凤剖镜,分比冀鳞沉杳信。”“悲衰哽咽,萧瑟瑟、乱纷纷,枯枝儿,败叶儿,凋零尽。”短语排叠,泣不成声。哀情所至,天地万物为之变色; 哀景所触,更惹起旷妇千种离恨。这里,情与景,名为二,实为一,同由伤心人哭诉而出。寥寥数语,先夺住人心,奠定一折基调。“捣秋砧”、“送寒衣”、“筑长城”,扣住题目,点明“剖镜”、“分翼”由来、“岂惮迢迢万里程,望断长安不见君”,再挑起下文,针线缜密,自然流畅。
紧接 【下山虎】 一段,备述途中艰难辛苦。“崎岖险道”,万里远程,对于常常流浪的男人来说,也不免要长叹“行路难”,何况她一个“娇怯孤身”“金莲小”,自幼在闺房生活的女子。但这个弱女子却一心感念夫君“久无一音”、“无衣无褐”,便不惮那高山峻岭、急流险川,要“亲把寒衣送”。路途愈远、愈难,愈见情深。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将人物内心的感情世界鲜明地呈现了出来,包含着无限辛酸、无限血泪,叫人为之动情。
也许客观自然的艰难困苦尚可克服,但人为的社会险恶却是难以避免的。“虎黑松林,若非金兰契友,险遭一命倾。”在封建黑暗社会,由于统治阶级的种种压迫,“逼上梁山”的事到处都有,绿林强人劫夺行人的事更是屡见不鲜。孟姜女途遇强人的事,可以说是社会现实的某种写照。在一些民间文学作品中,或谓孟姜女送衣路上险被绿林迫为压寨夫人,或说孟姜女是由仆人、丫头陪伴去长城,中道险被仆人陷害 (见《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65、174页)。这里为“减头绪”,切合角色需要,只用“谁知是我丈夫故友”一句带过,颇见作者剪裁巧妙。但它所展示的社会背景却是发人深省: 一个将自幼不出闺门的弱女子抛落到如此险恶境地的社会,该是怎样的黑暗。
好容易侥幸脱险,又迷了路。身陷困境的孟姜女,除了求助神灵,她还能有什么办法可想? 乌鸦引路,神仙托送之类,我们不能视之为作者故弄玄虚,在那种社会里,似乎只有宗教迷信的麻醉,才能给人带来一点安慰、一丝希望。这与窦娥被冤杀,夏日雨雪有什么不同? 与倩女离魂,杜丽娘死而复生又有什么两样? 宗教式的幻想只是故事的外壳,其深层内核当是民间百姓的真实感情。若不是特定心理状态,哪来这段执著痴语?
但幻想终究是虚假的。短暂麻痹清醒过来,怨恨更深。“关河雾阻,楚岫之迷,软弱孤体,跋涉怎禁?”瞻望前程,依旧是不寒而栗。这怨这恨向谁发?统治者声称“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但她“夫君上无二亲,下无兄弟,继祧无嗣”。统治者口口声声讲仁、讲孝,却连新婚的人也要拆散,独子也要征调,让孤儿再孤,寡人再寡,这其实是最不仁、最不孝!“秦王呵,你只图北筑长城,隔阻胡人,不悯中华穷极民,却教奴,孤人之子,寡人之妻,履薄临深在路行。”这里与其说是孟姜女在哭诉,不如说是作者借剧中人之口,对封建礼教的辛辣讽刺,与其说是咒骂秦始皇无道,不如说是抨击当朝帝王残暴。指桑骂槐,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块垒,确是古今文人墨客之一大法门。藉此,作者把矛头对准了最高统治者,深刻地揭示了产生这种“新婚别”的社会根源,把剧作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在元明其他题材戏曲中还是不多见的。
至此,剧情达到了一个高潮。然而作者意犹未尽,又在酝酿更大的高潮。“身衰力倦,跼蹐难胜,……惟听得猿啼岭,鸦噪寒林”几句,再就途中环境渲染,关照全篇。“昨宵恍惚,梦见天缺一边”云云,也是累极、愁极生梦、合情合理,与上文“插翅飞腾,驾雾乘云”之幻想同一机杼。“褰衣涉水”,稍作顿跌,为下文发誓辞蓄势。“此去若得见我夫呵,双双共挽鹿车乘,对对同吹凤箫鸣,再结同心,偕老今生。倘或儿夫有甚长短时节,只落得孤苦伶仃,倚靠谁亲。夫,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可以想象,孟姜女之所以能不惮种种艰难,忍受千辛万苦,连续奔波四个多月,完全是靠着与夫君团聚的信念在支撑着。一旦这点愿望落空,她该是怎样的痛苦,怎样的悲愤。这段誓词高声呼号,一气直下,交织着美好的希望与深深的忧虑,表现了主人公坚贞不移的爱和勇于反抗的顽强性格。“死则同穴”、“定然哭倒长城”,为后面的哭崩长城,殉情自杀埋下伏笔。预示醒目,扣人心弦。
这折戏从头至尾,始终将客观环境描写与主观感情抒发结合一起,给人以情景交融、密不可分的感觉。行腔上除了引子和 《尾声》两支曲子,中间连续三次用 《下山虎》曲调演唱,显得一气流走,文势逼紧。帮腔合唱,也很好地配合了剧情的需要,烘托了场面气氛。
《长城记》产生在明代中叶以前,它当然也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洗涤。宋元以来,孟姜女故事屡屡出现在南北曲、小说、鼓词、宝卷等艺术形式中,这一方面是由于市民文学的兴起和壮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孟姜女这一形象,代表了民众 (特别是明初以来) 那种反对理性桎梏、政治压迫,追求个人幸福、自由的深层意识。孟姜女不辞劳苦,舍生忘死地万里寻夫送衣,为的是“双双共挽鹿车乘,对对同吹凤箫鸣”,这与《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千里赴京寻夫,《倩女离魂》里的倩女魂追情郎,在精神上都是相通的。所以,这些作品虽然于不同程度上都提到“孝”、与“风化”的问题,但在实质上并非仅仅是为了宣扬“孝”、恢闳“礼教”。在一定程度上说,共同追求的是情。统治阶级的思想固然常常成为被统治者的思想,但是,当被统治者 (如市民) 一旦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那么,他们往往会不顾一切地去实践它,这样,便与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发生了许许多多冲突。于是,各式各样的悲剧便产生了。孟姜女的骂秦王、哭倒长城,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