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霆·踏莎行》原文赏析
晚 景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乌鸢噪。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秋天的晚景,自然有许多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之处。然而,“境一而触境之人之心不一”(叶燮《已畦诗文集》),在落魄失意者眼中,这秋晚却又是那样的黯淡、萧索,即便一草一木都可勾起他无限的隐衷,成为其发抒郁结愁肠的托物。这首小词即然。作者于弘治十五年进士及第后,仕途堪称得意,但未及几年 (正德初) 却因得罪权倾一时的宦官刘瑾而被贬谪六安。此词即于斯时所作——借秋天的晚景抒发了心中对无端遭谪的凄怨、对复为起用的希冀和无望的惆怅。
全词虽至下片方有“登楼望极”之句,实全部景物皆由“望” 字出之; 而其所以“望”,深衷悉在问归信,故“望”字统摄全景,“问”字一脉贯穿。下片起首三句描写城楼之下望及的较近景物:那流水围绕着城外孤零零的村落,脚下破败的城墙默视着阒无人迹的古道,参差的老树枯枝上乌鸦、老鹰在呱呱乱叫。起首四个完全并列的意象,着墨不多,而孤寂、萧索意境全出; 第三句复著一“噪”字,更以闹衬静地增添了枯凄境界的表现力并点化出作者心境的烦闷——这乌鸢的鸣噪不如同竖阉的谗言一样令人可恶吗?近处只有枯寂、烦恼而无行人,迫切的“问”心由此促使视野前伸,接下两句现出中景: 倒映在水中的夕阳照射着稀疏的树标,江边一带的荷花皆已凋零——仍无行人可资问信! 急切与沮丧之情随着落寞、衰飒空间的拓展而不断交替上升。
下片意脉承上,对归信的切切期待,使之由近望继以远望,复继以登上城楼极目眺望: 秋风吹动着昏暗的寒烟,低低的天穹似乎与无边的衰草相连,极目之中,旷无他物,唯见天边群山低小的峰影。登楼“望极”,遂将作者望眼欲穿的情态透露无遗,并自然收住写景而使末两句转入抒怀,结出词旨: 本欲向行人询问自己复归再用的消息,但是青山望尽却人迹渺然啊。其实,纵有行人,也未必知其归信有无,然而现在竟连行人也盼见不得,其内心交织着的难言的压抑、失落、怅然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全词色调极为黯淡、凄冷,而层次却相当分明: 近、中、远三景逐次推出,而又层层深进地表现了其莫名的凄怆、切望、沮丧之情。作者由情而望景,触景则情著,意在笔先,亦在言后。其中虽满含愁怨,但却怨而不怒,始终寓感怆于平和,蓄怨怀于温厚,将惨淡之情婉曲出之。词作数处化用前人成句,如李贺诗“鲤鱼风起芙蓉老”、秦观词“天粘衰草……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等,皆随手拈来而重加炉冶,显得浑成自然,一如己出。其所以能臻及于此,盖“有悲借泪以出,非有泪而始悲也”。(寥燕《二十七松堂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