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鼎臣·燕山亭》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孙鼎臣·燕山亭》原文赏析

畅 园

微雨池塘,无数白莲,开过画桥东去。杨柳水西,一个风亭,新绿溶溶围住。鱼浪吹香,更蝉.影藏云深树。人不到、时闻燕梁双语。

谁念倦客长安,又看遍莺花,匆匆归路。鞭丝渐晚,人影初晴,湖山暂时留住。故国潇湘,知老却几多蘅杜。凝伫,又忘了明朝重午。

这首词作于北京,当写在词人擢侍读后,充日讲起居注官后期。不久,作者即因“言事不用,乞假归”,回到湖南,直至郁郁去世。“畅园”不可考,据词意推测,应在词人故居善化县(今长沙市)苍莨谷(今岳麓山)附近,或竟是作者家中花园。因为词中有句“鱼浪吹香”,“吹香亭”在苍莨谷,为宋仙巢先生钟尚书闲居处,宋理宗亲书《仙巢吹香亭》五字。苍筤谷后为孙氏居家。

词上片,写畅园环境幽雅、宁静,深隐秀逸,清新洁美,给人一种温馨恬淡的抚慰。开首,迷蒙的微雨,澄澈的池塘,无数白莲和画桥烟雨,交织成一幅和谐而高雅的画图。“白莲”,是纯洁和高尚情操的象征,又是楚地特产。屈原要“制芰荷以为衣”,周敦颐写《爱莲说》,都表示了对莲之出污泥不染秉性的崇仰,何况白莲! 画桥西面,水绕堤岸,绿溶溶的杨柳簇拥着一座风亭,现出无限佳致。吹香亭边锦鳞拥浪,在塘面泛出无数涟漪。更有那秋蝉振颤着如云般轻盈的羽翅,时而飞这,时而飞那,在树叶深处往来,好象在跟谁捉迷藏。这句写蝉,一反前人只状其鸣声的老套,突出蝉的“影”和如“云”般轻灵的羽翅,並从蝉喜欢在树枝间不时转换位置的生物特点,写出它的形神动态特征,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创作上的求新,另方面,则表现了作者对畅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鸣都非常熟悉,他在畅园观察物象的细致程度,也就表示了他对其爱的深度。“人不到、时闻燕梁双语”,写畅园的僻静,也透露出词人耿性孤独、喜欢幽静的心理气质。我们注意到,词人写蝉没写声,而写燕却闻其“语”,可看出词人的审美个性的独到之处,他不喜欢聒噪的蝉鸣而欣赏呢喃的燕语,这样写,与全词幽雅、静穆的抒情氛围才协调一致。

换头来了个大转折。“谁念倦客长安”,表现了词人对京都生活的厌倦情绪。由此可知,上片作者对家乡畅园的回忆和向往,为什么要写得那么宁静。那么和谐、和平和给人安慰了。“又看遍莺花,匆匆归路”,说自己在北京又度过了一个春天,莺已飞归故林,花期也已过去。由春日思归,渐引出下文的归思。从中读者可以看出,暮春时节,词人在北京,触动故国之思,怀想畅园,于是写下了这首词。“鞭丝暂晚,人影初晴,湖山暂时留住。”前句说自己归计太迟。“鞭丝”,即马鞭,“渐晚”,说自己挥鞭驱马回家已嫌稍晚。二句写由于春暮多雨,连自己的影子也看不到,天气初晴,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人影! 这也是感叹在京都孤独的牢骚语。既然可以顾影自怜,那么北京还是能够暂居一时,第三句说的就是这层意思。“湖山”,当指颐和园内昆明湖和万寿山。当时词人官供 “侍读”,经常出入禁闼,颐和园应是他经常来往的地方。这里作一顿挫,下面笔锋又一转,神思仍飞往故乡。“故国潇湘,知老却几多蘅杜”,是愤慨语。“蘅杜”本是水边芳草,屈原的作品多次提到,即“芳草美人以喻君子”之意。这里词人以潇湘蘅杜自匡,谓己一片报国忠心,但言事遭当朝冷落,因而转对国事厌倦。昏聩的朝廷,该让多少有为之士在朝野“老”去! 这是词人怀念故国畅园的根本原因,也是上片词人为何要将畅园写成个充满仙家道气的隐逸之所的根本原因。最后,词人牢骚进一步升华。“凝伫,又忘了明朝重午。”“重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是楚大夫屈原自沉的忌日,谁也不会忘记的! 尤其词人乃屈原同乡,怀乡就是怀屈原,如何会忘?词人故意反说,表达对当朝的愤恨! 真正“忘了明朝重午”,不记取历史教训的,正是朝廷中窃取禄俸、不思国家安危的皇室、大臣们! 道光三十年(1850),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第三年(1852)孙鼎臣便辞官归故里,而那时作者才34岁,表明了作者不与当权者合作的态度。

本词在构思立意和结构布局上很有特色。标题为“畅园”,而畅园景色又全为回顾的虚拟之笔,词中对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很少介绍,几乎无甚实景,仅“又看遍莺花,匆匆归路”,“人影初晴,湖山暂时留住”这十分抽象的概括。作者如此构思运意,是别有深意的,既突出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又使词中背景迷离扑朔,腾挪变幻,显出艺术技巧的不凡。词中並无一字提及忆畅园、爱畅园、或怀畅园,但上片整个意境、氛围和物象无一不浸透着作者的爱、忆深情。而下片绝少描状自己当时周围的景色,正表明词人对北京的厌倦,真是不想再多看一眼了,还提它做甚! “知老却几多蘅杜”,“忘了明朝重午”,又用画龙点睛之笔,表明自己的爱憎,绝非出于个人私怨,而是缘于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突出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崇高美。这首词含蓄深刻,意象朦胧,而寓意明确; 笔致婉折,回肠九曲,且郁勃沉痛。在近代词坛上,是难得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