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健·浪淘沙》原文赏析
帘外雨潇潇,妆点无聊,声声滴向不眠宵。赖是阶前春意浅,未放芭蕉。
窗纸一条条,风又飘摇,半昏灯芯被香消。这段凄凉无处著,寄在梅梢。
这是一首游子词,选取早春风雨之夜这一典型环境,抒发作者孤独凄凉的情怀。
“帘外雨潇潇,妆点无聊,声声滴向不眠宵。”以夜雨开端,给全词笼罩上一种凄凉冷寞的气氛。“潇潇”既写雨声,也写雨势。夜阑人静,连绵不断的夜雨声,在不能入睡的游子耳中是那样的清晰、响亮,敲打着词人的心弦,增加游子孤寂惆怅之感。这不眠之夜的雨声,似乎是特意为“妆点”词人百无聊赖的心境而设的。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写到逗人愁思的夜雨,经常与芭蕉、梧桐相映衬。咏秋雨者一般多用梧桐,咏春雨者一般多用芭蕉。写夜雨芭蕉的诗句俯拾即是。此词从前人句中翻出新意。前人词中以芭蕉夜雨极写其苦,而词人却以 “阶前春意浅”而芭蕉尚未绽放来写凄苦中的庆幸。“赖是”二字陡然一转,既表达出词人对“未放芭蕉”的庆幸心理,更以退为进,为下面进一步写无法驱除的孤凄之感留下发挥余地。
上片写雨,下片写风; 上片主要从听觉写,下片侧重从视觉写。“窗纸一条条,风又飘摇。”这是一倒挽句式,突出环境凄凉 。“又”字照应上片“帘外雨潇潇”,并把上下片的情、景连接在一起,使情从这里向深层发展。风吹窗破,条条窗纸簌簌抖动,虽然没有一个有关声、色的字眼,却能唤起读者的感觉经验,达到绘声、绘色的效果。“半昏灯芯被香消”一句,是从上片“不眠宵” 而来。词人彻夜难眠,对灯拥被。灯“半昏”寓其有风,“被香消”寓其夜长。而“半昏”、“香消”又给画面抹上一层灰暗冷清的色彩。“这段凄凉无处著,寄在梅梢。”最后以情作结,点明凄切之情,内心之苦。“梅”“眉”谐音,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修辞手法。意思是这段孤寂凄凉的痛楚无处排遣,只能紧锁双眉,承受着这种痛苦。上片以“芭蕉”作结,下片以“梅梢”作结,都以花木传情。又以“眉”“心”作喻,极见文心之巧。
此词通首写风雨之夜游子孤凄的心绪。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之点是回环曲折,层层深入的写法。作品以“赖是”、“又”两处转关,先写“声声滴向不眠宵”增加失眠者的孤凄,接着又以“赖是阶前春意浅,未放芭蕉”把这种痛苦暂且挽住,然后以“风又飘摇”把痛苦之情推进一层。一弛一张,经过这番曲折起伏,最后汇聚成“这段凄凉无处著,寄在梅梢”的深重愁苦凄凉情绪的高潮。这样,不只增加了词的波澜,而且更表现了词人内心感情的层次变化过程,突出了愁已到了“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无法拂去的程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