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头和尚赞》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红楼梦诗词鉴赏《癞头和尚赞》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

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

“赞”,是文章的一种体裁,属韵文类,多用于歌颂赞扬某人、某事。曹雪芹的这篇赞以七言绝句的格式出现,极为别致。

这首《癞头和尚赞》与《跛足道人赞》均见于《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里。说的是贾宝玉与凤姐二人被赵姨娘(贾政妾)所嫉,赵买通邪巫马道婆,以五鬼魇魔法将宝玉、凤姐弄得迷却本性、寻死觅活,正闹得天翻地覆、奄奄待毙之际,“只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响,念了一句:‘南无解冤孽菩萨。……’出现了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由那僧为宝玉、凤姐解除魔难。当他们二人一出现时,曹雪芹就分别写了两首赞诗。这首诗的主旨在于刻画癞头和尚这个人物形象。前两句“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是写容貌长相,抓住了最显眼、最传神之处。一个人脸上最显眼的地方当是鼻子,“悬胆”,就是挂起来的胆囊。可以想象,充满胆汁的胆囊是大的,而它的胆管则修长而渐变细,将胆整个挂起来,胆管在上、胆囊在下成垂直,确乎象人的端正高大的鼻子;所以,我国传统的小说家、戏曲家写他们心目中的正面人物时,总是用“鼻如悬胆”一词。此外,鼻子高低大小似乎又是决定人的命运穷通、贵贱的因素,如《史记·高祖本记》就说“高祖为人,隆準而龙颜”,按《史记集解》引“应劭曰: ‘隆,高也。’文颖曰: ‘準,鼻也。’”可见“隆準”就是高鼻子,和“悬胆”也不相上下。汉高祖刘邦长了个高鼻子,成了一代帝王之尊;癞头和尚长了“悬胆”鼻,又配上两道长眉,眉毛长象征人多寿,多寿则阅历深、有高深修养,那么这位和尚必是一个以慈悲为怀、救济世人于厄难的得道高僧了。常言道画龙画人最难点睛,就是因为最传神之处是眼睛。“目似明星蓄宝光”,眼睛象天上灿烂的明星,其中蓄满佛法、纶音,闪闪地放出精光。这一联写人物虽从局部鼻、眉、目入手,但却从外到内、从形到神,完整而成功地勾画出世外仙僧的精神面貌,这是癞头和尚的真象。

下面两句“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是写服饰外表:身穿缀满破布补丁的百衲僧衣,脚登芒草织就的裸露脚趾的草鞋;满头长着累累的秃疮,浑身散发着使人闭气的肮脏味儿。这里写的是癞头和尚游历人间时的幻影,也是从肉眼凡胎的俗子眼里映出的形象。全诗只有两联四句,又都是从人物外貌入手,但一个是真象,一个是幻形,一真一幻,使全诗笼罩着一抹神秘的佛家思想莫测高深的色彩。“无住迹”三字,概括了他的飘然而来、倏然而去的神仙行踪,十分简练、生动。

这么一位癞头和尚,到底有什么来历?真的是“无住迹”吗?按《红楼梦》书中开卷第一回里记述,他就是常常与渺渺真人联袂出现的茫茫大士。他们一僧一道因偶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高谈快论,说道论法,不意竟炽起了身边那块被娲皇氏炼过抛置不用的顽石的凡心。于是,茫茫大士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变成一块美玉,托于掌上,携入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于是一部千古奇书《红楼梦》就开始一幕幕演化出来。可见,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应该是这部奇书的重要引线人物,他们虽然似乎游离在《红楼梦》主体故事之外,但在冥冥之中却又是书中重要人物命运的主宰者。

在前八十回本中茫茫大士多次出现和被提到,如第一回里他就三次出现:一次如上所述;另一次写他和渺渺真人一起出现在甄士隐的白日梦里,写茫茫大士携了那块顽石通灵后化成的宝玉,为了结一段“风流公案”,而到警幻仙子宫中办交割手续;第三次出现是在甄士隐一觉醒来,抱着三岁女儿英莲(后之香菱)到街前看热闹,“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足,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接着,单提那癞头和尚又哭又笑,要士隐舍弃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并唱出四句揭示英莲日后悲惨命运的偈诗,士隐不能省悟。这三次出现塑造出了一个忙忙碌碌在红尘中救苦救难、点人迷津、超度众生的神仙形象,文字颇为详细。而第三回通过林黛玉之口回忆“那一年我三岁时,听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则只是几笔带过,十分简练。掩卷思之,怕比向甄士隐索度英莲时还要哭笑疯癫吧,但这里作了暗笔处理。这超度三岁小儿未成的茫茫大士就是癞头和尚,看来他费这一番苦心确实是想让这一干风流冤孽早一些解脱的。此外,在第七回里,薛宝钗谈到自己的病,说“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了一个海上方……吃他的药倒效验些”,接着第八回又借莺儿之口,说出他家小姐宝钗项圈的金锁上刻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是个癞头和尚送的”,可知这个摧残真情“木石前盟”的“金玉良缘”,冥冥之中竟是茫茫大士在牵线,这又似乎在茫茫大士之上又有什么更高的命运主宰者……,好了,不用再录引其它情节了。

那么,这个救苦救难的茫茫大士除了作为全书的引子又在书内各个人物间穿针引线之外,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我们说曹雪芹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绝不是虔诚的佛教徒在书中进行说法,他之所以着意用不少笔墨写僧、写道、写警幻仙姑、写马道婆、写前世冤孽,都是为给全书情节增添波澜,进行更自由地讴歌或鞭挞;也是为了给该书添加些异样色彩,提供给读者一个更广阔的人间、天上任驰骋的艺术天地,总之,是为了艺术上的表达手法上的需要,是隐而不露之处。如果说看《红楼梦》一书,最关键的是真假二字的话,那么,这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绝不是在打哑谜,很可以而且必须用来对待书中这位救命仙僧茫茫大士。

这首七言绝句不仅平仄粘对甚工,而且首联也大体对仗,这就更使它带有较强的声律节奏感,可以咏唱。语言虽然接近俚言俗语,但亦不失其含蓄流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