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诗》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红楼梦诗词鉴赏《 签诗》去国离乡二十年,于今衣锦返家园(2)

去国离乡二十年,于今衣锦返家园(2)

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3)!

【注释】

(1) 签诗:在贾府面临全面衰亡败落的情势下,聪明绝顶的凤姐有所预感,胆战心惊,生病、做噩梦、撞鬼。凤姐本来是一个唯“物”(财)主义者,不信鬼神的,在来贾府请安的散花寺大了姑子的说教下,竟相信起鬼神来了,于是亲自去到散花寺,拜菩萨求签。“签诗”是她求得的结果。

(2) “去国”二句:去国离乡,离开家乡。去,离开。国,指一个地域。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于,介词,在。衣锦返家园,即衣锦还乡、衣锦荣归,古代指做官的人穿了锦绣衣服回到家乡,表示夸耀。这里指王熙凤死后灵柩运回家园(她自幼随做官的父亲在京城长大)。

(3) “蜂采”二句:蜜蜂(工蜂)辛辛苦苦采蜜、酿蜜,却是为别人甜,自己落得短命结局(三个月)。全句意思跟《〈好了歌〉解》中的意思一样,是说富贵荣华都是过眼云烟,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落得一场空。

【译文】

离开自己的故乡整二十年,今日穿着绫罗绸缎风风光光回到家园。蜜蜂采集百花酿成蜜糖后,究竟是为谁辛苦给谁香甜?

【鉴赏】

凤姐求得的签文很巧妙,高鹗对她结局的处理,虽与曹雪芹的原意有出入,但也具合理性

求签的性质跟扶乩一样,都是迷信活动,不同的只是一个问菩萨,一个问仙人。求签的工具:签筒(毛竹筒)、内放数十根签子(筷子长、小指宽的薄竹片),每根签子上都写有一副对联或一首诗(也有只写上号码,对联或诗另写在一本簿子上,对号查就是了),也有同时注明是“上签”、“上上签”、“中签”、“下签”、“下下签”的;做法:求签人洗手拜菩萨,手执签筒摇动,甩出的一支签子即是所问的答案。也可请寺庙里的僧尼代求。

高鹗在这里安排凤姐“求签”情节,与《红楼梦》第五回中曹雪芹安排的“判词与曲”情节相呼应,如“扶乩”情节一样,不能看待为迷信。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的花名册上对于王熙凤的判词与曲,周到形象地描绘了凤姐的品性为人、行动作为、最后结局。凤姐太过聪明、会算计,太过要强争胜,叱咤风云当家问事,千方百计敛财;到头来枉费半世心,好似一场梦,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落得悲剧下场——随着贾府的全面衰亡败落(其中有她种下的祸根),她“哭向金陵事更哀”。高鹗的此首《签诗》,不像《悼晴雯词》是一首失败之作,而是像《琴词》一样是一首成功之作。《琴词》高度概括了黛玉短暂的一生,而且总结出了新意;《签诗》同样高度概括了凤姐短暂的一生,而且也总结出了“新意”。高鹗概括的凤姐一生,曹雪芹对于凤姐的判词与曲,两者意思基本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凤姐的最后结局:曹雪芹设计的是凤姐被贾琏休了,“哭向金陵事更哀”;高鹗安排的是凤姐死了,“于今衣锦返家园”(贾政等人将她的灵柩与贾母、黛玉等的灵柩一起运送回南边老家安葬)。

高鹗总结出的“新意”,曹雪芹和高鹗都作了铺垫,似乎也不无道理:(一)凤姐长期过度用心操劳把身体搞垮了,时常病着;患有的妇科病也日渐严重(曹、高都有铺垫);(二)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高一人铺垫)。当初的凤姐“从来不信什么阴骘司地狱报的”,这时却变得心虚、紧张,不时想起过去做过的亏心事、害死人命事,睡不好觉,园中“闻鬼”、梦中“见鬼”。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上散花寺大了尼姑的百般说服,凤姐“不觉把素日的心性改了一半,已有三分信意”,于是选了个好日子,从病中勉强挣扎起来,备了车马,带了平儿等一大群随从下人,到散花寺求签。凤姐亲自在菩萨面前上香磕头,“默默的将那见鬼之事并身体不安等故祝告一回”,举起签筒求菩萨,求到了一支“王熙凤衣锦还乡”签。所以说高鹗安排的“签诗”情节,暗示凤姐的最后结局是“于今衣锦返家园”,而不是“哭向金陵事更哀”,虽然可悲度有所降低,但是也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

高鹗设计的这支签实在是巧妙得很!签上写着“上上签”,签题是“王熙凤衣锦还乡”,签文是“去国离乡二十年……”凤姐先是“吃一大惊”,忙问大了:“古人也有叫王熙凤的么?”听了大了等解说“汉朝的王熙凤求官的这一段事”,才放下心来。大了又将签文解说成:“奶奶自幼在这里长大,何曾回南京去过。如今老爷放了外任,或者接家眷来,顺便回家,奶奶可不‘衣锦还乡’了?”回到贾府,贾母、王夫人等请人解说,“都欢喜非常”,凤姐“也就信了”。这支签上的话对凤姐来说,明是讽刺,暗是反话;各人都作“自说自话”解说,让凤姐掉入“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美妙境界,真是滑稽可笑;凤姐本人呢,从吃惊到放下心来,再到信以为真,实在可悲可叹。读者朋友看,高鹗为凤姐设计的这支签,巧妙不巧妙?精彩不精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