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红楼梦诗词鉴赏《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判词其三

正册判词其三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

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一首写贾探春。贾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是贾政与赵姨娘所生。她的浑名是“玫瑰花”。她虽然也是庶出,可是在性格上与浑名“二木头”的二小姐迎春大不一样。她精明能干,有心机,办事果断,连王夫人、凤姐都畏她几分。尽管探春是庶出,可她脑子里的封建思想却相当严重。在她的意识里,主仆、尊卑的等级观念十分深固,赵姨娘是她的生母,但因其出身婢妾,探春就对她轻蔑、冷酷、厌恶。她不承认亲舅舅赵国基是亲戚,只承认王夫人的兄弟王子腾是舅舅,并说:“我舅舅早升了九省的检点了”。关于探春这一形象如何评价?在红学界历来意见纷纭。有的认为探春是个封建正统派人物,应当否定;有的认为她是封建叛逆者的重要代表之一,应当肯定。实则探春是一个封建正统派中的改革者,而不是一个封建阶级的叛逆者,她身上有许多不同于那些腐朽庸俗的正统派的特点,但从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正统派范围之内,由于作者对封建家族、封建社会尚有留恋与惋惜,所以将“补天”的希望寄托在探春身上,她是作者“挽歌”情绪下的产物。因此作者把她塑成一个有理想、有操守、有才干而又薄命的人。也就是说作者以肯定的态度塑造了一个本质上应当否定的人物。

“才自精明志自高”一句,是对探春总的性格特点的概括。她精明能干,有才有志。《红楼梦》的“探春结社”及“探春理家”集中写了她的抱负、精明、才干。“探春结社”是塑造探春形象的一个典型情节,见于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探春给贾宝玉写信,提议创建诗社,得到众人赞同,组成海棠诗社。探春不仅有吟诗作赋的雅兴,又有组织才能。为什么组织诗社,她在信中讲得很明白:

“……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由此可见,她的倡导诗社不仅为无味的闺阁生活增添一些意趣,同时是为仰慕古人之雅兴,有流芳百世之抱负。探春的聪明才智,正中才女们下怀,于是立即结成诗社,每人立了别号,李纨称“稻香老农”,黛玉为“潇湘妃子”,宝钗为“蘅芜君”,迎春为“菱洲”,惜春为“藕榭”,宝玉为“怡红公子”,探春为“蕉下客”。她们以海棠为名,立了“海棠诗社”,并开始了颇有意趣的吟诗作赋活动。“探春结社”是探春才干的初露,是写她理家才干的铺垫。庚辰本脂砚斋对此批曰:“美人用别号,亦新奇花样,且韵且雅,呼去满口生香。起社出自探春意,作者已伏下回兴利除弊之文也。”

“探春理家”见于《红楼梦》第五十五、五十六回。贾母、王夫人参加老太妃祭祀有月余光景,王熙凤面临贾府矛盾百出,为了早些抽身,于是借小产身亏,放弃理家而休养。探春就在这经济亏空严重,奴仆已不顺从,矛盾日益尖锐,大厦将倾之时,接手理家。不久,藕官园内烧纸,围攻赵姨娘,司棋闹厨,玫瑰露风波,接二连三的事件,表明封建礼教在贾府的约束力已大大减弱了。探春面对如此现实,决心要兴利除弊扭转颓势,于是她坚持封建原则,对亲舅舅赵国基的丧葬费用,按旧例只给了廿两,惹得亲妈赵姨娘大闹一场。她算计周密,不避权势,有意驳二件凤姐的事,来压众人口声。蠲免了公子们(包括宝玉)上学去时外加的八两银子,又免了买办为姑娘们置买脂粉每月重复支出的每人二两银子。为了开源节流,将园内的花草树木,田畦菜地包给婆子们管理,一年也给府里节约下四百多两银子。她精明果断又注意分寸,刚一上任就将欺她年幼的吴新登家的制得“满面通红”,服服贴贴,使众媳妇们再也不敢小看。她威重令行,又有自知之明,在自己范围内说一不二,范围之外的不多说多管。她努力的结果:开源节流,变废为用,为府内节约了数以百两的银子。然而这费尽心机的兴利除弊的种种事项,对于钟鸣鼎食,挥霍无度的贾府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曹雪芹对旧家族、旧制度的留恋情感,表现在借探春这一形象以完成其“补天”的愿望上,故探春在作者笔下是不凡的,书中借凤姐的口说她:“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又借探春之口,写其志向抱负:“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虽然探春颇有“补天”壮志,然而“补天”终于失败,这不是探春个人才能问题,而是整个大厦将倾之故,故判词说:“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也正表现了曹雪芹有清醒的认识和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探春“补天”失败,随后以远嫁为结局。在判词画面上写:“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判词后两句写:“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均写探春远嫁情况。船中一女子,指探春。放风筝的“两人”,有论者认为指的是探春远嫁的设谋者——赵姨娘、贾环。有的认为是指探春远嫁的决策者——贾政、王夫人。因为探春婚事是由父母而定,贾政连迎春婚事还要过问,何况对探春了,王夫人是正室有权决策,赵姨娘在贾府是半奴半主,是无权过问的。“清明涕送江边望”写探春远嫁的时间是“清明”,在清明节时,家中人在江边涕泣送探春乘船远嫁。“千里东风一梦遥”,是说天长路远,梦魂难度,难以与家人相见。这一句与续书所写探春出嫁后又回娘家探望的情节不同。这有去无回的悲剧结局,在书中有许多暗示:判词画面写“放风筝”,这个“放”不仅是“放”得高高的飞起,而且“放”得断了线而飞走。第二十二回探春的灯谜是一个风筝,诗云:“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明”再次点明探春远嫁时间,“怨别离”又写了探春远嫁伤别离。第七十回特地写了探春放风筝这一暗示性的场面: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象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

这一段文字是探春灯谜的具体化和形象化。这断线风筝飘摇而去,正是探春命运的形象写照。

总之,在探春身上,既由于作者的阶级性对封建家族仍存在怀恋之情,寄之以“补天”的愿望,又由于作者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必又清醒地看到并卓越地描绘了探春面对家族危亡的无能为力。这都表明,作者的世界观是有矛盾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也是有矛盾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