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国语》·王孙圉论楚宝》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文观止·《国语》·王孙圉论楚宝

(楚语下)



王孙圉聘于晋【1】,定公飨之【2】,赵简子鸣玉以相【3】,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4】?”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5】,能作训辞, 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6】,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乎鬼神【7】,顺导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8】,金、木、竹、箭之所生也 【9】, 龟、 珠、 角、 齿、 皮、 革、 羽、毛【10】,所以备赋【11】, 以戒不虞者也【12】。 所以共币帛【13】, 以宾享于诸侯者也。 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 有不虞之备, 而皇神相之, 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 而国民保焉。 此楚国之宝也。 若夫白珩, 先王之玩也, 何宝焉? 圉闻国之宝, 六而已。 圣能制议百物, 以辅相国家, 则宝之; 玉足以庇阴嘉谷, 使无水旱之灾, 则宝之; 龟足以宪臧否【14】, 则宝之; 珠足以御火灾, 则宝之; 金足以御兵乱, 则宝之; 山林薮泽, 足以备财用, 则宝之。 若夫哗嚣之美, 楚虽蛮夷【15】, 不能宝也。”



【注释】

【1】 王孙圉: 春秋末期楚大夫。 聘: 访问, 代表本国政府访问友邦。

【2】定公: 晋定公, 名午。 飨: 用酒食招待客人。

【3】赵简子: 赵鞅, 春秋末期晋国的卿。 相, 相礼。 辅佐国君执行礼仪。

【4】 白珩: 楚国最美的佩玉。

【5】观射父 (guan yi fu): 春秋末期楚大夫。

【6】左史倚相: 左史, 官名。周代史官有左史、 右史之分。左史记言, 右史记事。春秋时晋楚两国都设有左史。倚相: 春秋末期楚史官。

【7】上下: 指天地。说: 同“悦”。古代相传,史官能和鬼神交往。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8】云: 云梦泽, 在今湖北。 连: 属。

【9】金: 指铜, 铁等金属。 箭: 小竹。

【10】齿: 象牙。皮: 兽皮。革: 犀牛皮。羽: 鸟羽。 毛: 牦牛尾。

【11】赋: 兵赋, 军用物资。

【12】 不虞: 没有料到的祸难。

【13】共: 同“供”, 供给。

【14】宪: 法。臧否 (pi): 吉凶、 善恶。

【15】蛮夷: 我国古代对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蔑称。 楚国的经济、 文化开化较晚,王孙圉谦称蛮夷,意思是落后,未经开化。



【赏析】

《王孙圉论楚宝》一文,记述的是楚大夫王孙圉出访晋国,在对方企图侮辱自己国家时,机智从容地回击对方,维护本国尊严的事情。文章虽然简短,仍不失《国语》以记言为主评论人物、事物的风格。寓意深刻,读来令人深思。

文章的开头,“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首先以简明几笔交代了地点和场景,指出事情发生在一次宴会上,为事态的发展打下基础。接着是对立面人物的出现。“赵简子鸣玉以相。”作者在这里用笔不多,却言简意丰,极为传神。“鸣玉”二字,既表明要对方注意,又含有炫耀之意,概括地勾画出赵简子的形象,意欲挑逗对方的情态跃然纸上,确是凝练之笔。赵简子故意使自己身上的佩玉发出声响,是要询问楚国之宝“楚之白珩犹在乎?”“其为宝也几何矣?”这两句问话说明赵简子所关心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生活上的奢求。有赵简子的问, 自然就有王孙圉的答。有问有答,以答为主,也体现出了《国语》的语言特色。那么这篇文章就是王孙圉的答辞,从整个意思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段。

第一段,写王孙圉具体论述楚宝。开头一句“未尝为宝”,出口否定,有一句抹煞之势。这是王孙圉对赵简子视美玉为宝的肯定回答,和前面的“鸣玉以相”形成呼应,奠定了全文的基础。王孙圉如此胸有成竹,沉着应对,就把这一正面形象的从容和尊严衬托出来。既然“未尝为宝”,就必须进一步陈述,这句话即承上又启下。王孙圉认为,楚国之宝是人才和物产,就人才而论有两位。一位是观射父,旧读“贯亦甫”,这是外交方面的人才。因为他“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训辞,外交辞令。口实,话柄,讥讽意。像这种善于外交,能够维护国君威望的人,应该视为国宝。另一位是左史倚相,这是内政方面的人才。因为他“能道训典,以叙百物。”训典,先王的书。叙,安排、次第。并且他“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还能顺导鬼神之情,得到神明的帮助、所以这种人才也应该视为国家之宝。不难看出,无论是外交还是内政,王孙圉的着眼点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人才,都是楚国之宝。这是陈述的主要方面,语气虽然平谈,但于平淡中见正气,应对裕如,透着一种政治外交家的从容大度。接下去用一个“又”字,使陈述的问题一转,重点在叙述云梦泽一段。丰富的物产资源也是楚国之宝。云梦泽盛产金木竹箭,龟珠角齿,皮革羽毛,一气列举十二种之多,可见云梦泽确实是楚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它不仅可用来供给军事上的需要,还可提供礼物奉献于诸侯。总之,有了人才和物产这两宝,充分发挥其作用,既对邻国有益,本国也可以得到安定。论述楚国之宝,王孙圉纵观全局, 站在国家的高度。 赵简子却以玉为宝, 以奢华为荣, 相形之下,孰优孰劣, 高下立见, 产生了两种价值观的强烈对比效果。 这段的最后一句,“若夫白珩, 先王之玩也, 何宝焉?”又照应了前文, 回到“白珩”上来,指出玩物非有用之物, 不能视之为宝, 是赵简子观物不审, 尽管王孙圉所列举的人才和物产不能算是尽善尽美, 但是从客观上反映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进取精神。 同时又从侧面反映出了赵简子追求奢侈的享乐思想。 从当时的历史状况来看, 这两个人代表了统治阶级中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是图慕个人虚荣, 是可鄙的。 一种是重视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 是可贵的。 王孙圉的言论具有忧国优民的意识, 表达了多数人的愿望, 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第二段, 写王孙圉纵论国宝。 这一段是王孙圉就“白珩未尝为宝”的回答之后,言尽而意未足, 作进一步阐述, 和“鸣玉”针锋相对。“圉闻国之宝, 六而已。”这句话先概括论宝, 富有气势, 在意思上又推开一层, 不仅仅限于楚宝, 而是纵论国宝。 在言词上, 用了四个富有表现力的排比句式, 一气呵成, 气势逼人。 而列举的圣人、 玉、 龟、 珠、 金以及山林薮泽, 又都是和上边所论述的人和物相映照, 使文章前后贯穿一致。 最后一句:“若夫哗嚣之美, 楚虽蛮夷, 不能宝也。”蛮夷, 谦称, 意为落后。 言外之意, 赵简子那种“鸣玉”的“哗嚣之美”, 楚国不视之为宝, 而堂堂晋国却以玩物为宝, 不是连蛮夷都不如了吗?发人深味, 意旨显明。 前面赵简子问得矜张, 后面王孙圉答得闲淡, 褒中有贬, 柔中有刚, 机锋射人。

这篇文章在描写人物形象上很有特色。 对次要人物赵简子的描写, 虽寥寥几笔, 却使其形象活灵活现, 情态毕肖。 对主要人物王孙圉, 没有正面去描写, 完全是通过语言方式来表现。 王孙圉作为使者, 在对待什么是国家之宝的问题上, 既阐明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婉转地批评了对方, 同时又赞美了楚国。语言委婉得体, 不失外交风度。 人物的才能和个性表现充分, 精神面貌揭示无遗。

值得指出的是, 这篇文章通过王孙圉论楚宝, 提出了一个国家应该把什么作为国宝的问题, 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