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施补华·题登高图》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文观止·施补华·题登高图

重九【1】,佳节也;登高,胜会也【2】;饮酒,乐事也。亲旧在异方者【3】,幸此一日之聚焉【4】。然七人之中,唯凌子官于山东【5】,自余六人皆客也。夫客者,西东北南靡定耳【6】,则此一日之聚,亦不能岁以为常【7】,且七人者,年各不同, 自今之重九,人自数其齿以至于尽【8】,凡得重九若干日,重九而游者若干日,游于某丘某水,与之游者某人,皆不可知。惟此一日之聚,为现在焉。慨其难常,幸其现在,此其作图之意乎?!虽然【9】,庄生有言【10】:夫迹【11】,履之所出【12】,而迹岂履哉?彼一日之聚,忽然以逝者【13】,亦岂图之所能存?盖人必有其不亡者, 而后凡所作为依之以存焉【14】。古人一日之聚,传于今者多矣, 谓迹不足存而存焉者, 何也? 七人者【15】, 泉唐赵瞳, 仁和蒋其章; 乌程施补华、牛毓广, 归安凌绂曾, 山阴汤震, 上元臧大勋。图者瞳【16】, 记者补华【17】。己丑九月。



【注释】

【1】 重九: 又称“重阳”, 即阴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古人以九为阳数, 日月都逢九, 故有“重九”或“重阳”之称。

【2】 胜会: 盛会, 盛大的聚会。

【3】 异方: 不同地方。

【4】 幸: 欢喜。

【5】 子: 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常冠于姓后。如孔子、孟子。

【6】 靡: 不。

【7】 不能岁以为常: 不能年年常有。

【8】 齿: 年岁、年纪。

【9】 虽然: 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10】 庄生: 庄子、即庄周, 战国时思想家。

【11】 迹: 足迹。

【12】 履: 鞋子。

【13】 忽然: 迅速。

【14】 所作为: 所作所为。

【15】 七人者: 点明和作者一起登高的七个人。泉塘, 疑即“钱塘”,古人常称“钱”作“泉”, 今之杭州。仁和: 现在的杭州。乌程: 现在浙江吴兴县; 归安: 也是吴兴县。山阴: 今浙江绍兴县; 上元: 今江苏江宁县。

【16】 图者: 画图的人。

【17】 记者: 写文章的人。



【赏析】

这是一篇为一幅登高图作的题记。阴历九月九日, 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 人们都兴致勃勃地登高望远、赏菊饮酒。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句说:“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即谓此。

本文开篇就点明作图的背景是:“重九, 佳节也; 登高, 胜会也; 饮酒, 乐事也。”然而, 作者接着并没有耗费笔墨铺叙登高聚会的热闹欢乐场面,也没有叙说此幅图的绘画技巧,为什么?“亲旧在异方者,幸此一日之聚焉。”原来,相聚之故友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佳节喜日之际,他乡游子能不涌起浓烈的乡愁吗?登上高处,“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此时此地,能和同样羁旅异乡的亲旧相聚,喜则喜矣,但好景不长,所以仅仅是“庆幸”这短暂的一日之聚而已。一个“幸”字,既寄托了他乡逢故知的欢悦之情,又飘散着天南海北,漂泊不定的羁旅之愁、人生无常,一日之聚更是转眼即逝,何况岁月倏忽,年岁渐老,别多聚少,以后的重九佳节谁知道能否“后会有期”呢?既有今日难得之聚,既有现在相聚之“幸”,何不作图记之,以留纪念?“慨其难常,幸其现在,此其作图之意乎!”至此,作者点出了题旨。

“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希冀一幅图能够刻画下当日登高胜会之景之情,可是,“彼一日之聚,忽然以逝者,亦岂图之所能存?”貌似问句,背后却包含着作者的回答:今日之聚总要成为昨日之聚,图也挽留不住时光的流逝。岁月的风霜,吞噬磨灭了许许多多曾是实实在在的人或物。时间是无情的,但又是最公正的。不是也有不少人在时间的长河中名声永存吗?这又为什么?“盖人必有其不亡者,而后凡所作为依之以存焉。”不是一幅图,也不是一块碑,更不是一道圣旨,而是人们自己的言行能有所“不亡”,他这个人也才能依附于自己“不亡”的言行而留名后世。紧接着,作者没有正面铺叙“不亡”的东西有哪些,却又来一个问句:“古人一日之聚,传于今者多矣,谓迹不足存而存焉者,何也?”作者不作回答,留给读者思考:为什么有些人的聚会言行能够传世,而许多人却不能?什么样的言行才能够“不亡”?令人回味不已。

文章最后,叙明了图中所画一起登高的七人姓名、籍贯,作图者和作文者,以及写作的时间。

全文从登高入题,点明“慨其难常、幸有现在”的作图之意,然后借此题发挥:人生固然无常,但只要努力使自己的言行有所“不亡”,便能声名永存。作者在两个反问句中插入一个由“盖”引出的判断句,缭曲往复地宣扬“人必有其不亡者,而后凡所作为依之以存焉”;作者始终没有点明人所“不亡”的是什么,留给读者咀嚼回味的思索余地。短短一文,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可谓隽永之笔。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