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左传》·吴许越成
(哀公元年)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
【1】, 报槜李也
【2】, 遂入越。 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
【3】, 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嚭以行成
【4】。 吴子将许之。 伍员曰
【5】:“不可, 臣闻之:‘树德莫如滋
【6】, 去疾莫如尽
【7】。’昔有过浇, 杀斟灌以代斟鄩
【8】, 灭夏后相
【9】。 后缗方娠
【10】, 逃出自窦
【11】, 归于有仍
【12】, 生少康焉, 为仍牧正
【13】, 惎浇能戒之
【14】。 浇使椒求之
【15】, 逃奔有虞
【16】, 为之庖正
【17】, 以除其害。 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
【18】, 而邑诸纶【19】, 有田一成
【20】, 有众一旅
【21】, 能布其德, 而兆其谋, 以收夏众, 抚其官职。 使女艾谍浇
【22】, 使季杼诱豷
【23】, 遂灭过、戈
【24】, 复禹之绩, 祀夏配天, 不失旧物。 今吴不如过, 而越大于少康, 或将丰之, 不亦难乎? 勾践能亲而务施, 施不失人, 亲不弃劳, 与我同壤, 而世为仇雠。 于是乎克而弗取, 将又存之, 违天而长寇雠
【25】, 后虽悔之, 不可食已
【26】。 姬之衰也
【27】, 日可俟也
【28】。 介在蛮夷而长寇雠, 以是求伯
【29】, 必不行矣。”
弗听。 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 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 吴其为沼乎!”
【注释】
【1】夫椒:今绍兴县北,一说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
【2】槜(zui)李:吴越边界。定公十四年,越于此大败吴军。夫差之父死于是役。
【3】越子:越王勾践。楯(dun):盾牌。会稽:山名,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4】种:越国大夫文种。嚭(pi):吴国大臣。行成:求和。
【5】伍员(yun):吴国大夫伍子胥。
【6】二语见伪古文《尚书·泰誓》。滋:多,广。
【7】尽:断根。
【8】过:夏时国名。今山东掖县北。浇:寒浞之子。斟灌:夏时国名,今山东寿光县东北。斟
:夏时国名,今山东潍县西南。
【9】夏后相:仲康之子,少康之父。
【10】后缗(min):相妻,娠:怀孕。
【11】窦:墙洞。
【12】有仍:国名,后缗之娘家。
【13】少康:相之遗腹子。牧正:主管畜牧之官。
【14】惎(ji):毒,或作“痛恨”解。
【15】椒:浇臣。
【16】有虞:国名,今河南虞城县西南。
【17】庖正:厨官。
【18】虞思:虞国国君,姚姓。“二姚”指虞思的两个女儿。
【19】纶:地名,今河南虞城县东南。
【20】成:方十里。
【21】旅:五百人。
【22】女艾:少康臣,谍:暗中窥探。
【23】季杼:少康之子。豷(yi):浇弟。
【24】过:浇国。戈:豷国。
【25】长:助长。
【26】不可食:吃不消。
【27】姬:吴姓。
【28】日可俟(si)也:可计日而待也。
【29】伯:同“霸”。
【赏析】
春秋战国时代,吴越两国之间势力的消长,此伏彼起,富有戏剧性,一向受到文学家的青睐。 勾践卧薪尝胆的复仇精神、 伍子胥忠而见疑、 信而受谤的悲剧命运、 范蠡功成身退的明智抉择, 激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子, 文学家的素材来自史学家的著作。 《左传》中“吴许越成”一节就是吴越故事中的一个插曲。
文章的中心是伍子胥劝阻吴王夫差不要与越讲和的一席话。 这席话的主旨是“去疾莫如尽”, 用现在的话来说, 就是要追穷寇、 打落水狗。 文章的开头交待了当时的背景: 吴国打败了越国, 越国为了保存实力, 东山再起, 表示愿意与吴国讲和。 没有主见的吴王在太宰嚭的怂恿下, 准备答应吴国的求和要求。
伍子胥的进谏大致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少康中兴的故事, 二是将勾践与少康比较。 少康中兴是一个兴国复仇的故事, 伍子胥讲这个故事, 针对性十分明显。 伍子胥突出了少康复国报仇的艰难曲折。 少康的母亲差一点与丈夫 (即夏朝的君王相) 同时遇难。当时她正怀着孕。 逃到娘家以后才生下了儿子少康。 少康的诞生已是这样充满不幸与凶险, 他的成长更加步履维艰。 毒辣的浇特意派人来刺杀他, 他不得不闻风而逃, 寄身有虞国。真是艰难玉成, 坎坷曲折的经历锻炼了少康的意志, 培养了他的见识与才干。 他一面招收、 团结夏朝的遗民, 一面派人侦察浇的行动。 最后, 少康终于灭掉了浇的过国和豷的戈国, 恢复了夏朝的天下。 少康的中兴历来为人所赞誉, 然而, 伍子胥却从反面来理解这个故事。 伍子胥把少康中兴作为不追穷寇的教训来理解。 这是说理的第一层。 借古喻今, 说明放虎归山, 后患无穷的道理。 接着, 作者又将历史与现实作比较, 现在吴国的势力不如当时的过国, 而越国却大于当时的少康, 如果不乘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将越国消灭, 而坐视它恢复元气, 壮大起来, 那就太危险了。 这种比较更加强了说服力。 在将历史与现实作了总的比较以后, 伍子胥又具体分析了勾践的长处, 以提高吴王的警惕。 勾践善于团结臣下, 笼络人心。 这是说理的第三层。 最后, 伍子胥指出吴越两国是世仇的关系。 你不消灭它,它就要消灭你。 少康的故事未能打动夫差的心, 对勾践的估计, 吴王也听不进去。 所以, 伍子胥唯一的希望就是请吴王回忆一下吴越争霸的历史。夫差的父亲——吴王阖闾就死于对越国的战争。 阖闾在弥留之际, 特意把儿子夫差叫到跟前, 请他记住父仇、 国耻。 夫差也果真没有忘记父亲的临终嘱咐。 后来, 终于打败了宿敌越国。 勾践带了残兵败将, 退到会稽, 几乎陷于绝境。 可是, 夫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太宰嚭的奉承使他飘飘然忘乎所以, 勾践卑恭屈膝的假象满足了他的骄矜自满之心, 所以, 老臣伍子胥直言不讳的忠告, 他一点也听不进去。 对他来说, 什么“姬之衰也, 日可俟也”之类的话, 简直是有点危言耸听。
文章最后, 用伍子胥悲愤沉痛的预言 (二十年后, 吴国的宫室恐怕要被越国毁掉变成池沼了) 为全文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休止符。
纵观全文, 伍子胥围绕“去疾莫如尽”这一中心观点, 先引述少康的故事, 以古喻今, 说明敌不可纵的道理。 接着, 由远及今, 分析勾践的长处, 突出勾践的潜在野心。 最后, 由现在推测将来。 这样, 由虚到实, 由实到虚, 从各方面将敌不可纵的道理说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