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刘义庆
远公在庐山中2,虽老,讲论不辍3。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4,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5,与时并明耳6!”执经登坐7,讽诵朗畅8,词色甚苦9。高足之徒10,皆肃然增敬。
1 远公:晋代高僧慧远,居庐山东林寺,并在此讲学。2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3讲论:指讲论经书。辍(chuo):停止。4桑榆之光:日落时的光。日落时光斜射在桑树和榆树的树梢,用以比喻人的老年。5朝阳之晖:比喻人的青少年时期。6与时并明:意为随着时间一同放出光辉。7经:经书。8讽:背诵。9苦:意为恳切。10高足:即高足弟子,门徒中品学优秀的人。
【析点】 高僧慧远老了,“老”是他不可逆转的现状;但文中一个“虽”字,现出了他知老而不屈服于老的心态。日日“讲论不辍”正是这种心态的具体表现。正因为他知老,所以格外珍惜生命,并把希望寄予身边的弟子;正因为他不屈服于老,所以他毫不懈怠地孜孜于事业:“讲论不辍”这一行为的心理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基于此,见到弟子中“或有惰者”,他定然是十分焦急而痛心,然而他不急不躁,既不痛斥,也不挖苦,只是道出了“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这经典性的语言,接着立即讲经。他那手持经书登上讲坛的端严仪态,响亮畅达的诵经语调,恳切痛心的话语表情:一个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长者形象巍然树立在我们面前。弟子们的“肃然增敬”,从侧面对这一形象进行了烘托。作者从行为、话语、声调、动作、表情以及周围弟子的反映诸方面,寥寥数笔完成了远公形象的塑造,不仅是他的弟子,千百年后的读者又怎能不对这位高僧更增敬意!
远公以朝阳与夕晖比喻人的青年及老年,极具启发意义与审美意义,它能激励青年人振奋精神,珍惜现在,切莫蹉跎时光;也表现出老年人对晚辈的激励与殷切期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