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1】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2】,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3】。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4】;其旁,出堡坞【5】,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6】,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7】,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8】,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10】,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11】,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12】, 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13】”。是二者, 余未信之。
【注释】
【1】 “从西山道口径北”句: 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径: 直往。
【2】 少北而东: 稍北再向东。少; 通假字, 稍。
【3】 横当其垠: 横立着处在河岸上。当: 处在。垠: 边界, 引申为河岸。
【4】 睥睨: 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梁欐: 栋梁, 借指房屋。
【5】 堡坞: 城堡。堡: 小城。坞: 小城上的围墙。
【6】 箭: 一种竹名。因质地坚韧可作箭杆, 故名。
【7】 “其疏数偃仰”句: 竹木的疏密高低适中。数: 密。偃仰: 向后倒, 引申为高低。
【8】 造物者: 创造万物的神灵。
【9】 中州: 指中原, 即现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时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
【10】 夷狄: 我国古代时称东方少数民族为“夷”, 称北方少数民族为“狄”。本文的“夷狄”, 指柳宗元谪居的永州地区。
【11】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句: 经历千百年而不能呈献出它的美好姿态。更: 经历。伎: 技艺, 引申为舞姿, 姿态。
【12】 “其气之灵”句: 这里的天地之间的灵秀气。古人认为天地间存在一种灵秀之气, 赋在人的身上、便造就伟大人物, 赋在物上, 可造就出奇特美好的东西。
【13】 楚之南: 指永州一带。楚国, 周代诸侯国, 战国时为七雄之一, 它的南部疆域至今天的湖南省南部。
【赏析】
《小石城山记》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后写的著名山水游记, 是 《永州八记》 中最后的一篇。
这篇游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记叙了亲身经历的旅途见闻和山川景物。柳宗元游记散文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最优秀的作品, 堪称“古代山水游记之冠”。从内容上看, 他的游记散文虽然是对一丘一山或一涧一潭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但决非是单纯的写景之作, 往往在描摹山水风光的字里行间, 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抒发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 透露出作者落寞孤愤的思想感情。艺术方面成就更为显著, 他继承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写作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展。为我国游记这种文学形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许多后世的文学家的游记作品莫不受其深刻影响,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明证。
《小石城山记》这篇游记散文记述了小石城山的地理方位、山川布局和自然天成的奇异景色,并感叹这样奇妙的山水不在繁华喧嚣的大都市附近,却被弃置于人迹罕至的荒郊僻壤,使人们自然地联想起作者偃蹇不幸的遭遇。含蓄、曲折地表达出作者待罪南荒不被录用的忧愤情绪。文中,对所谓造物之神的怀疑和批判,更是对最高统治者压制人才行为的影射和指责,充分地表明了作者对于天命的态度和立场。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阅读柳宗元游记散文,读者大都能感受到这点,如果仔细揣摩、玩味,则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感情和心境。《小石城山记》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着意描绘小石城山的奇特景观——全石为山,将造物主鬼斧神工铸就的峭丽风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铺垫的写作方法,决不是为单纯写景而写景,而是要起到以景领情的作用。这样,当后一部分开头直抒胸臆:“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读者就不会感觉突兀,文章显得自然、顺畅。接着,作者感叹如此奇异巧妙的景物不在大都市附近,使其“劳而不用”“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将小石城山的命运与作者的坎坷不幸连在一起,用疑信参半的口吻,直接发问:“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不啻又使议论深入一层,更显得顺理成章,妙合无垠。至此,作者并不搁笔,接连引用他人的两种说法,提出这样的奇特景观为什么偏生于荒郊僻壤的原因,最后以“是二者余未信之”坚决地予以否定,收束全篇。这时,读者才真正体悟到:作者为什么不惜浓墨重笔描写小石城山景物的原因,完全是“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茅坤《唐大家柳柳州文钞》),用小石城山的不为人赏识影射自己的凄惨遭遇,在写作上达到了景、情、议有机的结合。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小石城山的偏爱,对小石城山特征的着意渲染。
一切游记散文都是要表现人与自然景物关系的。优秀的游记作品往往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在描绘自然景物时,去展现作者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文章中,对小石城山奇特景观的反复渲染,是深有寄寓的。“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是写小石城山座落位置之奇;“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是写小石城形状之奇;“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是写小石城环境之奇;“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则是突出小石城山的奇中之奇。这里,作者着意描绘小石城山奇异峭丽的景色,表面上是盛赞大自然造成的这样景观及其巧夺天工的特点, 实则喻指作者“俊杰廉悍”的思想性格和超凡脱俗的才能, 作者从不同侧面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 多角度地展示其独特的风貌, 是为下文中“造物主”不将其弃置在中原胜地、却将其抛遗在“夷狄”之地张本的, 为得是借小石城山的“怀伎不售”触发自己对大自然既铸造伟人, 又弃之于无用之地的感叹。可以说, 小石城山之奇特, 正是作者高尚人格的象征, 卓越才能的写照。这也许是作者以小石城山自喻的原因, 真是匠心独到, 用心良苦。
全文仅三百余字, 在语言上却充分表现出作者驾驭文字的工力, 尺寸之幅, 底蕴颇深。叙述描写的语言、自然、朴素、简洁, 如:“土断而川分, 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 其旁出堡坞, 有若门焉。窥之正黑, 投以小石, 洞然有水声, 其响之激越, 良久乃已”, 短短几句就层次分明地介绍出小石城山所处的座落位置、周围环境和小石城山的形状, 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 加以逼真的描摹, 给人以真实的立体感, 犹如躬临其境, 如睹其景。议论语言, 言简意赅, 酣畅痛快。如:“神者倘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对天地间存在的灵秀之气, 作者愤而责问, 一气说出, 用反诘句否定了它的存在。接着, 引出他人的两种解释, 提出小石城山美妙的自然景观为何偏生于穷乡僻壤的问题, 旋即以“是二者, 余未信之”收束全文, 戛然而止, 不仅为读者留下了思考联想的余地, 又显得议论鞭辟入里, 意味无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