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魏晋南北朝文·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文观止·魏晋南北朝文·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始举孝廉 ,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 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 数千,后还到扬州 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 ,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 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 “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 其二子。又刘表 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 。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 ,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 “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 “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 之避晋封,申胥 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 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 谤议,少减孤之责〔51〕也。

〔注〕① 孤: 《左传·僖公四年》传注: “孤、寡、不谷,诸侯谦称。”东汉末州牧和刺史割据,多自称孤。建安中曹操官司空,手令也多自称孤。孝廉: 两汉郡国推举的被称为孝悌清廉的人,是官僚的后备人选。② 岩穴知名之士: 隐居山间有名望的人士。岩穴,山洞。③ 郡守: 州郡太守,国相也相当于郡守。④ 济南: 东汉王国名。治在今山东济南东。⑤ 除残去秽: 除豪猾去奸吏。⑥ 平心选举: 指推选茂才、孝廉公正,不受请托。⑦ 常侍: 即宦官掌权的人,桓帝时有张让、王甫、曹节等十常侍。⑧ 恐致家祸: 怕导致全家受祸害。⑨ 同岁: 同年举孝廉的人。⑩ 却去:度过。⑪ 谯: 谯县,故治在今安徽亳县西。⑫ 底下: 同“低下”。⑭ 都尉: 武官名,汉末有关都尉及右扶风及京兆虎牙都尉,此指中平元年置八关都尉。⑭ 典军校尉: 中平五年(188)灵帝置西园八校尉,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⑮ 董卓之难: 董卓,临洮人,是西北军队将领,大将军何进召他入京师除宦官。宦官杀了何进,袁术也杀掉宦官二千余人。卓入京,自命为相国,废灵帝,立献帝。⑯ 义兵: 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起义兵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行奋武将军。⑰ 汴水之战: 指曹操与董卓将徐荣战于荥阳(今河南荥泽县西)之汴水。⑱ 扬州: 东汉扬州包括九江、庐江、会稽、吴郡、豫章、丹阳六郡。《三国志·武帝纪》: “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人。” ⑲ 后领兖州: 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破兖州,曹操被推为兖州牧。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兖州,当今河北省西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地区,东汉治所在山东濮县东。⑳ 僭(jiàn 贱)号: 非分地称帝。㉑ 九江: 东汉九江郡,包括今安徽寿春、合肥、当涂等地。治在寿春。㉒ 露布天下: 即公开告示天下。诏书不加封缄叫露布,此处用为动词。㉓ 讨禽其四将: 建安二年曹操讨杀袁术大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四人。禽,也指被围后被杀的,不指生擒,见《文史》1978年4期《禽字解》。㉔ 发病而死: 建安四年六月袁术穷困病死于寿春江亭。㉕ 袁绍据河北: 初平二年(191)袁绍领冀州牧。冀州,当今河北省地,在黄河之北。㉖ 幸而破绍: 建安五年(200)袁绍进军官渡,曹操兵力不及袁绍强大,用来降的袁氏谋士许攸计,袭乌巢,烧袁军粮草,于是大败袁军。㉗ 枭(xiāo 消): 斩首示众。㉘ 刘表: 高平(在今山东邹县西南)人,西汉鲁恭王之后,所以说他自以为宗室。㉙ 据有当州: 据有所在之州,即荆州,刘表是当时的荆州牧。㉚ 身为宰相: 建安十三年六月,废三公官,立丞相一人,以曹操为丞相。㉛ “欲人言尽”二句: 谓人情都希望别人把话说尽,所以我也不隐讳什么。㉜ 不逊之志: 即不顺之心,谓篡汉位。㉝ 每用耿耿: 常常因此忧虑。㉞ 齐桓、晋文: 春秋时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是五霸之二。㉟ 周室: 东周王朝。㊱ 《论语》云: 这是《论语·泰伯篇》上的话,是讲周文王是纣臣,虽占有天下三分之二,还服事殷王朝。㊲ 乐毅走赵: 乐毅,燕昭王将,曾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后被田单离间,逃到赵国。曹操所引,未详出自何书。㊳ 徒隶: 刑徒奴隶。㊴ 蒙恬: 秦始皇大将,祖父蒙骜事秦武王。父蒙武事秦庄襄王,三世为将。他和公子扶苏将兵三十万守长城。被秦二世胡亥所杀。以下事见《史记·蒙恬传》。㊵ “孤祖”句: 指中常侍曹腾、太尉曹嵩和他自己。㊶ 子桓兄弟: 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㊷ 肝鬲之要: 心腹中最重要的话。鬲,同“膈”,横膈膜。㊸ 《金縢》: 《尚书》篇名,记周公把为武王祈祷而病愈的祷书,藏于铜封缄的柜中。周公被流言而出居东方,后成王打开金縢,才明白周公心迹。㊹ 执事: 朝廷执政人。㊺ 武平侯国: 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都许昌,封为武平侯,武平,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县西北。㊻ 今更欲受之: 次年即建安十六年据《三国志》注引《魏书》,封三子,植为平原侯,据为范阳侯,豹为饶阳侯。㊼ 介推: 即介之推,春秋晋公子重耳逃亡时的从行者,晋文公即位,他逃避封赏,隐于绵山,传说晋文公焚山逼他出来,竟被烧死。㊽ 申胥: 即申包胥,楚大夫。伍员以吴兵灭楚,他求救于秦得复国,楚昭王要封赏他,他逃避不受。㊾ 阳夏(jiǎ 假)、柘、苦(hù 户)三县: 阳夏,即今河南太康县。柘,即今河南柘城县。苦,汉县名,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县东。㊿ 分损: 减少。〔51〕 责: 罪责。

本文原见《三国志·魏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曹操文武并施,“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寻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又说他也擅长音乐和草书。而他的文章,直抒胸臆,情畅气爽,理直事确,是很具有风骨的。无论是短篇还是长文,无论是赞扬还是嘲讽,其语言运用,都很精妙,总的看来,是高于当时文人的。本文正是他的代表作。

本文写于建安十五年冬在邺城建立铜雀台时期,主要是针对当时有关于他将篡汉的流言,表明态度,表示自己本来的志向很低,现在扫平了袁绍、刘表等,位为丞相,已超过所望,又何况三世受汉厚恩,从不想代汉为帝;但也不能放弃兵权,使自己和子孙为虚名而受实祸。言外之意,则是保证自身是不会取汉而代之的。他自比周文王有三分之二的天下,还尊奉纣王,那么将来由于时势的必然,自会由他的儿子代汉,这是不言而喻的。可见,这篇文章写得自然是既坦率而又含蓄的。文中历写自己的生平,很善于反映他某个时期的心理状态,既生动而又极详实。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曹操初举孝廉及为济南相时期的潜在想法和所受到的打击。曹操灵帝熹平三年(174)举孝廉,才二十岁,所以文中说“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他自己认为不是隐居岩穴的知名人士,怕被海内名人看成平凡愚蠢之辈。而实际上,他表露的正是他因出身阉宦养子后代感到不光彩的心态。“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表白自己志愿只在做一个太守官,好好搞政教来建立名誉。他以作济南相(济南王国的相,相当于一个郡的太守)为例。灵帝光和末年,他迁济南相,王国管辖十几个县,县的官长多依附贵戚,赃污狼藉,他奏免了八个。“除残去秽”就是指这件事而言。“平心选举”是说王国推荐孝廉茂才等,不徇权势。他认为由于上述原因,得罪了诸常侍(宦官),最后“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所以托病还洛阳。这一段是写他的最初志愿只在做个好郡守,树立好名誉。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则写他在洛阳,四时都回谯县(今安徽亳州),建立精舍,想秋夏读书,冬春弋猎。他还想“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他的心里琢磨着与他同时举孝廉的人,有的年已五十,自己想等待二十多年,天下清平再出来作官,也不过才五十岁,可是这个想法又落空了。《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说曹操“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托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但这种意愿为什么不能达到呢?这是因为冀州刺史王芬等发动了一场叛乱未遂,而西北金城郡边章、韩遂等也起兵叛乱,兵众有十余万。由此曹操被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打算西征。

第三段(第三自然段)写为典军校尉时的志愿。无疑,他是想讨平金城郡边章、韩遂的叛兵后自己可以做到征西将军并封侯。而他说用以题墓道,则是为了说明他是以此为最高目标的。但世事不由人,文章转入“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随后又写到起兵时的心理。当时他不愿多招募兵马,恐怕成为强敌打击的对象,以此说明自己意在平董卓,也没有抱什么更大野心。

第四段(第四自然段)突出表现自己扫定天下的功绩。初平三年(192),曹操领兖州牧,破降青州黄巾三十余万,奠定了军事力量的基础。“袁术僭号于九江”,指建安二年(197),袁术称帝号于九江郡治寿春(今属安徽),因畏惧曹操,没有敢告示天下。文章写袁术两妇预争为皇后,人有劝他真即帝位,他却说: “曹公尚在,未可也。”逼真地画出袁术畏操的面目,也反映出自己的雄才大略。“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是叙述同年九月,进攻袁术,袁术渡淮逃走,曹操讨杀他留守的桥蕤、李丰等四将,袁术称帝的野心破灭,建安四年病死于寿春江亭的一段史实。曹操的劲敌,公开想称帝的是袁绍,本文叙述自己大破袁绍时说: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这里概括了前后八年的史实: 建安五年(200)操四十五岁,十月大败袁绍于官渡;七年再进军官渡,袁绍死。十年又攻冀州杀袁谭;十二年兵出卢龙塞,辽东太守公孙康杀袁尚,袁氏势力全被消灭。由于操挟天子出政令,扫平叛乱,所以自称“投死为国,以义灭身”,即为国不顾死,仗义而弃身。他认为自己名声“足垂于后”。这就是他扫平群雄时的志愿。下面讲到刘表,则是突出汉室宗亲有称帝野心的。他认为刘表是“乍前乍却,以观世事”的人物,即忽进忽退,窥伺群雄成败,据有一州之地而从中渔利。他述及建安十三年刘表死,刘琮降,“遂平天下”。那么,“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已达到志愿的极限,还有什么可言呢?但他自己却知道功大已到难以酬赏地步,上面所举的事例足以说明汉室没有他,就不能存在,“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于是他针对这一情况而提出问题,自作解答。

曹操所自明的本志,其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作一好郡守到征西将军封侯,这是一个变化;董卓之乱,不放弃募少量军队来定乱,又是一个变化;平定天下之后,身为宰相,又是一个变化。但是他认为自己的志愿始终有限制,没有超出为汉王朝效忠的范围。所以第五段讲自己在平定了割据各方,本身发展为最强有力的势力之后,针对篡汉的流言日兴的情况,自己感激三世受汉室厚恩所立下的本志。

这一大段,包括第五、第六两个自然段。第一个层次是讲流言: 人们看到自己力量强大了,又不相信帝王有什么天命,下会在心里议评我有篡汉的意图,常为此而忧虑。那么如何回答这一很多人心里存在的问题呢?第二个层次,就是用历史往事作证验来回答。一是学周文王,三分天下已有了二分,自己还事奉商王纣,这是一件被称颂为至德的事迹;二是以乐毅、蒙恬受国恩不肯背叛其主,特别是以蒙恬三世受秦恩,虽兵力强大也不叛秦为例,说明自己和他们有同感。第三个层次是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诚诚恳恳地讲内心的话呢?那是因为自己不能交出兵权,导致汉王朝和自己子孙受祸。如果曹操没有了实力,当然会有别人篡汉,而事实上自己也没有后退之路。第四个层次,又讲从前谦虚,朝廷封三子为侯,拒不接受;现在愿意接受了,他们可以领兵在外作外援,这表示形势已发生根本变化。最后一层则盛夸自己的威力和智慧,认为是天助“汉室”,非人力所致。这是示意能镇压一切反对自己的人。“江湖未静,不可让位”,但为了表明本志仍有限制,便推辞了朝廷给予的阳夏、柘、苦三县户口两万的租赋,来表示依旧忠于汉室的意思。

从文中自比周文王看,他和子孙都不能放弃政权,那么代汉自然是曹丕的事了。文章逻辑清楚,一点也不虚伪,但讲得也还是够含蓄的。《魏志·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说曹操对夏侯惇说过: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与本文所讲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他本人并不像袁绍、袁术那样头脑简单,急于篡汉,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也是要留下不背叛恩主的形象,为子孙后代着想。从形势分析,可以推知,到曹丕一定代汉,也是势所必然。许劭评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确是一点也不错的。建安十六年,《三国志》注引《魏书》说,这年封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每人食户口五千的租赋,也是从曹操让出的部分分派的,和本文中所讲的一致。而次子曹丕却不受汉封爵,作他的世子,就是准备代汉的。

本文的艺术特点之一,是深入社会心理,能反映个人心态。如“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写自己的深层心理逼真。又如“曹公尚在,未可也”写袁术心理,“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写刘表心理,“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写朝廷中一些人们的心理,等等,都很深刻。本文的艺术特点之二是叙事既自然又生动。他讲兴举义兵时自己是这样想的: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一点也没有矫饰之处。他讲袁术称帝,“两妇预争为皇后”一段,也很切合袁术为人。文章又特别写自己常把本心告妻妾说: “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也很富于人情味。但在他死前的《遗令》中,却不再提这一想法,并没有让姬妾改嫁。艺术特点之三是风骨兼备,文中四言短句多具骨力,像“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妄相忖度,每用耿耿”,“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江湖未静,不可让位”等,都豪气洋溢,骨力挺拔。而有些用较长的句子叙事,又很带有感情,像“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都是曲折表现内心感情,顿挫抑扬,使文章具有风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