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石梁鸿“雁宕图”后》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明·徐渭2

台、宕之间3,自有知以来,便神驰于彼,苦不得往。得见于图谱中,如说梅子4,一边生津,一边生渴,不如直啜一瓯苦茗5,乃始沁然6。今日观此卷画图,斧削刀裁,描青抹绿,几若真物7,比于往日图谱仿佛依稀者,大相悬绝。虽比苦茗,尚觉不同,亦似掬水到口8,略降心火。老夫看取世间远近真假,有许多种别,不知他日支杖大小龙湫9,更作何观?

1雁宕(dang):雁宕山,浙江省名山。2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剧家。有《徐文长文集》、《樱桃馆集》等。3台、宕:天台山、雁宕山。4说梅子:梅子味酸,古有“望梅止渴”之典,出自《世说新语·假谲》。5啜(chuo):饮。瓯:茶盅。茗:茶。6沁(qin)然:意为以水浸湿干渴。7几(ji):几乎。8掬:捧。支杖:拄杖。9大小龙湫(qiu):雁宕山的大龙湫瀑布和小龙湫瀑布。

【析点】 为“雁宕图”作后记,以对雁宕景物的渴望作为起笔,以图谱中的雁宕作为陪衬,引出所观之“雁宕图”。观图对实景更生向往,最后仍以对实景的渴望作结,前后连贯,左右逢源,对石梁鸿所绘“雁宕图”的评价可谓恰到好处。

文章妙处在于徐渭并不把实景、图谱、雁宕图作“形”的比较,而是通过比喻从感受上较量它们的短长——看图谱如说梅子,虽能瞬时止渴,随即渴意更甚;观画如一捧清水到口,滋润人的干渴,却仍不能满足;还是不如实地亲游,如同一杯苦茗,沁人心脾。三个比喻突出了三者在“神”上的差异,“形”的差异则尽在不言之中,给人留下思索体会的余地。读至此,也许有人心生不满:徐渭题画却将画放入第二义,岂不有贬低画图之嫌? 否。他对画幅已有“斧削刀裁,描青抹绿,几若真物”直接评价;但世间万物,“远近真假”,总有“许多种别”,这是画幅无论如何不能尽绘的。这正是徐渭艺术观的一种表现。

“说梅子”之喻,活用了《世说新语》中曹操率部行军“说梅止渴”的典故;另两个比喻均从此“止渴”处生发开去,从而形成了既有关联又新奇绝巧且通过生活经验可以感知的三个比喻,使文章主旨得以自然地发挥。而且在运用典故方面,也可称为典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