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汉高帝·高帝求贤诏》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文观止·汉高帝·高帝求贤诏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1】, 伯者莫高于齐桓【2】,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 岂特古之人乎【3】, 患在人主不交故也, 士奚由进【4】?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 以为一家, 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5】。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 而不与吾共安利之, 可乎? 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6】, 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 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7】, 相国酂侯下诸侯王 【8】, 御史中执法下郡守 【9】。其有意称明德者【10】, 必身劝为之驾 【11】,遣诣相国府, 署行、义、年【12】 。有而弗言, 觉免【13】。年老癃病【14】, 勿遣。



【注释】

【1】 周文: 即周文王, 姓姬, 名昌。原是商朝末年的一个诸侯, 后在姜尚 (子牙) 的帮助下吞并了许多小国, 扩大统治范围, 为其子武王推翻商朝, 建立周王朝打下了基础。

【2】 伯: 通“霸”, 春秋时诸侯的盟主。齐桓: 齐桓公, 姓姜, 名小白。他任用管仲, 富国强兵, 九合诸侯, 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3】 岜特: 岜独, 难道。

【4】 士: 指知识分子。奚由: 从何, 通过什么途径。

【5】 亡: 通“无”。

【6】 游: 交游。“从我游”即指参加治理天下。

【7】 御史大夫: 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协助相国 (丞相) 掌管机要文书和监察事务。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合”。昌: 周昌、沛县 (今属江苏) 人, 跟从刘邦入关破秦, 建汉后为御史大夫, 封汾阴侯。

【8】 酂侯: 即萧何, 沛县人。曾为沛县吏, 秦末佐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立有大功、官居丞相, 封酂侯。

【9】 御史中执法: 即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的副手。郡守: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景帝时改为太守。

【10】明德:美德。

【11】必身劝为之驾:指郡守必须亲自前去劝勉,并为贤者驾车。

【12】署:登记,填写。义:通“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像貌、肤色。

【13】有而弗言,觉免:有贤才而郡守不报告,发觉后就罢免其官。

【14】癃病:腰部弯曲,背部隆起。这里泛指残疾。



【赏析】

《高帝求贤诏》是刘邦统一全国后,于高祖十一年(前196)发布的一道在全国范围内征求贤才的诏令。节选自《汉书·高帝纪》。

汉高祖刘邦是个极有作为的开国皇帝。在秦末农民起义以后,他顺应时代参加起义,任用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平定三秦(今陕西咸阳一带),消灭项羽,最后登上帝位,建立汉朝。秦朝的暴虐和人民的起义,使他深知天下得之不易,巩固更难,懂得了任用人才的重要。因此,在统一大业完成不久,他就适时地发布了这样一道诏令,以图巩固封建统治,使天下长治久安,刘家基业“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这篇诏令,语言简朴,观点鲜明,表达了作者一种强烈的求贤若渴的心情。历史上,汉高祖是以简慢儒生而闻名的,典型的如他在接见郦食其时,居然踞坐床上,让两女子洗脚,其傲慢无礼令人气愤。但在多年的灭秦征战中,他渐渐认识到儒生中能者贤人的巨大作用。到如今,“贤人与我共平之(天下)矣,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天下),可乎?”就可以理解了。他在艰难的创业中,清楚地认识到贤能之士的巨大作用,才由衷地产生这种求贤若渴的心情。当然,这种感情的产生不是盲目的,而是他正视了贤能之士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结果。因此,文章一开头就指明:古代周文王、齐桓公这些帝王的成功,是“皆待贤人而成名”的。没有这些贤能之士的辅佐谋划,他们的王霸之业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现在,他自己也是由于“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的,这就是说,没有这些贤者能人就不会有汉家天下。这里隐约透露出他对自己从前简慢贤士的悔恨和对贤士们巨大作用的感激之情,所以,他才说出“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的话来。刘邦毕竟是个有作为的君主,统一天下、位极人臣之上,并没有使他乐而忘忧,坐享清福,而是想到“世世奉宗庙无绝”。因此,他感到创业需要人才,守成更需人才,在充分肯定贤者智能之士的巨大作用后,发出“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的诏令。为了刘氏天下的巩固,他决心给这些贤士以极高的社会政治地位,把他们放到国家机关中的重要部门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使人们敬重他们, 信赖他们。因此, 他诏告天下:“其有意称明德者 (即贤能之士)”, 官吏们一定要“身劝为之驾, 遣诣相国府”。对发现这些贤者而不予报告的官吏, 一经查出, 则坚决罢免其官职。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刘邦求贤决心之大和心情之急迫。

这篇诏令虽为短制, 但写来却颇有气魄, 有高瞻远瞩之势。这主要体现在作者从古写起, 以古论今。文章一开头, 便从周文王、齐桓公这些历史上的英君贤主说起, 以突出选贤任能的至关重要和当今问题的急迫。使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 以突出现实。时间跨度千百年, 不局限于当今时事和就事论事, 显示出作者眼光远大, 胸襟广阔。另外, 作者议论的内容不也是鸡毛蒜皮的庸人琐事, 而是王霸之大业,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这说明作者胸怀大志, 积极进取。其次, 他不相信天下的智者贤士只有古代才有, 只有周文王、齐桓公能依靠这些人完成王霸之业。他相信当今之世一样有大批的智能之士, 他也一定能够求得这些贤士的辅佐, 和这些人交游, 使汉家基业万世永固。作者这种今人不让古人的精神, 也使文章产生令人振奋的气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