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礼记》·曾子易箦
(檀弓上)
曾子寝疾,病
【1】。乐正子春
【2】坐于床下,曾元、曾申
【3】坐于足,童子隅
【4】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
【5】,大夫之箦与
【6】?”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
【7】:“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 斯季孙之赐也
【8】, 我未之能易也。 元, 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
【9】, 不可以变
【10】。 幸而至于旦
【11】, 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
【12】。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13】。 吾何求哉? 吾得正而毙焉
【14】, 斯已矣。”举扶而易之, 反席未安而没
【15】。
【注释】
【1】 曾子: 孔子的学生, 名参。 寝: 卧床。 疾: 指一般的病。 病:重病。
【2】乐正子春: 曾子的学生。
【3】 曾元、 曾申: 都是曾子的儿子。
【4】 隅 (yu): 角落, 边侧。
【5】 睆 (huan): 光滑。
【6】箦 (ze): 床席。
【7】 瞿 (ju) 然: 惊视的样子。
【8】 季孙: 鲁国的大夫季孙氏。
【9】革 (ji): 急。 病革: 病危。
【10】变: 移动。
【11】旦: 天亮。
【12】彼: 指童子。
【13】细人: 小人, 器量小的人。 姑息: 姑且偷安于目前。
【14】毙 (bi): 死。
【15】反: 同“返”。 没: 死。
【赏析】
本文通过曾参换席这个故事宣扬了他恪遵礼制的精神。
春秋战国之交,正是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的时期, 原来所规定的礼法已经开始瓦解。鲁国的大夫季孙把只有大夫才能享用的华美光泽的席子,送给未曾做过大夫的曾参,便是这种情况的反映。季孙赠席, 曾子受之,按宋代大儒
朱熹的话来说“皆为非礼”,都是不合乎礼制的。“但及其疾病不可以变之时,一闻人言,而必举扶以易之,则非大贤不能矣。”(朱熹语,见《古文观止》)本来已经做了不合乎礼制的事,尽管到了重病在身,不宜再换掉不该自己享用的席子时,一经人提醒就马上要求改正,既使死了也要恪遵礼仪制度,这样做不是有大贤大德的人是不能办到的。然而,曾参办到了,那么按朱熹话来讲,他就是“大贤”之人。本文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赞扬了曾子这个临死也要恪遵礼仪制度、以求死得合乎礼法的旧礼制的忠实信徒,从而号召人们学习曾参,都来严守礼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旧礼制对人的束缚是何等的严酷,文章表现出的思想在今天应是给予批判的。 《檀弓篇》的文章在《礼记》中是独具风格的。这些文章,文字简洁生动,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历来为文人所称道。《曾子易箦》一文也是如此。文章虽短,但写得绘声绘色,在记事上详略得当,略中见详。文章开始详细介绍了乐正子春,曾元、曾申及童子所坐的位置,甚至童子秉烛坐在墙角这样的具体状态也写了出来。正是这样的细节,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紧张气氛。那么多人紧挨着病人环坐围守,说明病情严重,童子隅坐执烛的状态,交待了时间是在夜晚。有了这样的交代,接下来的言语,行动就有了充分的依据。这在记事上是一个略中见详的好例子。写曾子醒悟到自己做了非礼的事,也描摹得非常传神。当曾子听到家童无意中说出自己所睡之席是“大夫之箦”时,便“瞿然曰:‘呼?’”把曾子吃惊的神态、病中乏力的语气妙肖至工地表达了出来。描写曾子恪遵礼制的程度,在让儿子替他换掉席子时,写了曾子这样两句话:“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命令的语气,但比直接命令的语气还要咄咄逼人,从而反映出曾子持身诚笃、恪守礼制,一丝不苟的精神。另外,本文的文字简练,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隅坐而执烛”、“止!”“呼?”等词句用得都非常精练而准确。文章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采取以客衬主的笔法,从氛围中显示人物性格。特别是最后一句“反席未安而没”只六个字,却写出了众人与曾子的一系列动作,非常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