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二则》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徐兢2

二则·之一

(宣和五年)六月四日乙酉,午后过菩萨苫3,丽人谓其上曾有显异4,因以名之。申后风静5,随潮而退。是日酉后6,舟至竹岛抛泊。其山数重,林木翠茂。其上亦有居民,民亦有长。山前有白石焦数百块,大小不等,宛如堆玉。使者回程至此7 ,适值中秋月出,夜静水平,明霞映带,斜光千丈,山岛林壑,舟楫器物,尽作金色。人人起舞弄影,酌酒吹笛,心目欣快,不知前有海洋之隔也8

1作者任国信使提辖官时随宋朝使者出使高丽(今朝鲜)。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三月自汴京起程,次年返回。返回后,据出使时的见闻,以日记形式写成《宣和奉使高丽图经》。2徐兢(1092-1155):字明叔,在当时以文词书画著名。3菩萨苫(shan)高丽地名。4丽人:高丽人。显异:神灵怪异显现。5申:指申时,即下午三四点钟。6酉:指酉时,即下午五六点钟。7使者回程至此:这本日记因是作者回国后逐日整理撰写而成,故常于记前往时途经某地情况后,即补出次年返程时再经此地的情况。此句之后的一段文字,即次年返程又过竹岛适逢中秋之所见所感。8海洋之隔:指与祖国故乡有海洋阻隔。

【析点】 “每逢佳节倍思亲”,而“中秋”又历来被视为骨肉团圆的节日。可出使高丽而回归的人们,在圆月当空的中秋夜竟一时“不知”与故国故乡“前有海洋之隔”,是怎样的情景令他暂时留连而忘返呢?

原来徐兢陶醉在高丽的竹岛——“中秋月出,夜静水平,明霞映带,斜光千丈,山岛林壑,舟楫器物,尽作金色”,这是何等迷人的中秋夜! 它,清幽而不落寞,富丽而不妖冶。久居大陆的人们,一旦身处这神话般的金色海岛,此境此情,怕是只有“人境乎,仙境乎”的迷幻,而略无“故乡兮异乡兮”的怅憾了。于是,“起舞弄影,酌酒吹笛”,自然“心目欣快”,而“不知前有海洋之隔”。

短文是诗,诗中有画;短文是画,画中有诗。畅神达意,引人遐思。

谢景林

二则 ·之二

五日丙戌,晴明,过苦苫苫1,距竹岛不远,其山相类,亦有居民。丽俗谓刺猬毛为“苦苫苫”2,此山林木茂盛而不大,正如猬毛,故以名之。是日抛泊此苫3,丽人挐舟载水来献4,以米谢之。东风大作,不能前进,遂宿焉。

1 苦苫苫(shàn shàn):高丽地名。2 丽俗:高丽风俗。3 抛泊:停船。4 挐(ná)舟:摇船。

【析点】 这则日记妙在“奇”。作者借介绍“苦苫苫”这一奇特的地名,写了此处林木“茂盛而不大,正如猬毛”其形之奇。同时,还有“丽人挐舟以水来献”的礼仪之奇,“晴明”之日突然“东风大作不能前进”的气象之奇。新奇的经历给人以特有的奇趣。全文仅七十九字,将“苦苫苫”风物人情全盘托出,当说其文字亦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